巧妇的“米”从哪里来?

2008-07-16 10:50钟霞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邹忌读本高三

钟霞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地一个煤矿塌方,五名矿工被困在井下。他们挤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黑暗潮湿、空气稀薄。挺过了两天,仍然没有被搭救的迹象,他们开始绝望。一个老矿工告诉其他四位年轻矿工,自己是十多年前一次大矿难的幸存者。那次,他没有吃的,没有水,没有灯光,熬过了八天,终于被解救出来。此时四双眼睛突然闪现出光芒,他们开始平静下来,相互鼓励,企盼营救。经过几天的坚持,最终他们获救了。许多时候,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心境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请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08年杭州市二模的作文题,从审题角度来看,难度不大,只要紧扣材料中“许多时候,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心境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这句,一般不太会出现离题和偏题的文章,但批卷时发现好文章仍然不多,归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要么事例单薄,文章空洞无物;要么陈词滥调,文章缺乏新意。不是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就是海伦、霍金、爱因斯坦,看到这些烂熟的材料,笔者不禁纳闷,学了十多年的语文,我们学生肚里难道就真的只有这点货了吗?再审视一下我们学生写作的现状: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拿起笔就抓耳挠腮,啃咬笔杆。很少有学生能稍做构思,提笔成文,甚至奋笔疾书的。这样的写作现状和写作结果,充分说明了我们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说明了我们学生头脑中写作素材的缺失,说明了我们学生无米下锅的可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米也不仅仅只有早年的晚稻米、早道米等单一的品种了,什么东北大米、珍珠米、泰国米……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文章又怎能老吃这些旧米,甚至还出现无米的状况呢?那么巧妇的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事事留心皆学问”,我们只要能在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要说从小学、初中,就是从高中,甚至高三最后一年开始,我们都可以弹药充实信心满满地上考场。

“事事”应该包括我们生活、学习中所看、所听、所感的一切,正所谓“生活处处是素材”。但有些同学一到高三就会说:“我们整天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还哪来的生活!”殊不知,生活本身就是平淡而平凡的,我们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挖掘。《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如果我们有心,校园里一夜间盛开的迎春花、老师脸上今天突现的愁云、同学间不经意的一次争吵,经过你的一番观察和挖掘,都能幻化成记录生活的优美的文字。就拿“心境”这篇文章来说,我们也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来:“高三的书本把我18岁的光辉遮盖得严严实实,习题不肯给高三的生活留一点缝隙。一切都好枯燥,枯燥的课本、枯燥的作业、枯燥的感情,甚至连老师的脸都是枯燥的。然而我要在这枯燥的生活中学会寻找我18岁的人生的春天。早晨,我会来到校园的池塘边,欣赏大自然中春的美景:郁郁葱葱的叶子在太阳的照耀下浮绿泛金,和着清风飒飒歌唱。傍晚,我会在杂志上采撷一首小诗,细细地品尝回味。我突然发现,高三每一天的生活也不只是机械的重复,关键是你用怎样的心境去看待它。是啊,当我们无法改变天气时,我们为什么不学着改变自己看天气的心情呢?”试想,如果我们学生的文章,能出现这样的段落,这远远比老写些李白或陶渊明来得新鲜、灵动而真实吧。

当然我们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外,我们更要学会从社会热点里获取我们想要的素材。这时学生又会说:“我们整天呆在教室里,连作业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关注新闻?”其实关注社会新闻和热点,并不需要我们花太多的时间。一周花半小时(能多点时间则更好)大致浏览一下一周的国内外大事,把觉得可圈可点的人物、事件做一简单的摘记(按不同话题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就是极富时代特色的作文素材库。比如,近几年来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人物等,就是非常具有时代性而又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素材。“李丽,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然而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悲观绝望,反而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这不正说明了保持乐观而坚强的心境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作用吗?”同样的残疾、贫困和灾难,然而,当你看到这么活生生的就在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人物的事迹时,是不是比海伦、霍金更有说服力,更具感染力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作文中要的就是这样的“活水”,而不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

然而学生中因为升学的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没时间看书看报听新闻,缺乏感悟能力,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的还是大有人在的,那么他们又该拿什么“米”下锅呢?很多学生不惜代价去买《高考满分作文》和《作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丛书,可就是不会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我们语文课本和读本的作用。语文课本和读本,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学生手头现有的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十分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因为它经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学习体会,远比背几条《作文素材大全》中的材料和背几篇《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作文去生搬硬套,要来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得多。想想一册课本有多少篇文章,三年的积累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高三复习课本基础知识时,对课文中写作时有可能用得上的材料作一整理积累,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库里,作为我们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好文本这一素材库呢?我觉得学生在整理积累时要学会一材多用及分门别类两大技巧。

一材多用,就是说,作为可用来写作素材的文章,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去挖掘它的内涵,用于不同话题的写作当中,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说邹忌“善思”,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以说邹忌“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所以忠言不一定要逆耳;也可以说齐王“善听”,邹忌的劝谏,他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善如流;可以说齐王“善做”,他听后,一“诺”三“赏”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个实干家的形象;还可以从邹忌能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角度,挖掘出“人贵在自知”的主题;也可以抓住齐王的知错能改,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角度,挖掘出“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主题。所以,我们只要在复习时稍加思考和积累,一篇文章,就会为我们提供不少的话题和角度。

分门别类,就是说,学生要学会把课本和读本中出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内容和话题加以归类整理,如表现乐观豁达的,表现坚守节操的,表现大胆创新的等等。这一过程,既做了选材的思维训练又巩固了对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在高考时,如遇到相关话题,就可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如有关“心境”的话题,课文中相关的材料,除了李白和海伦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挖掘:柳宗元被贬永州,然而他买愚丘,为愚泉、愚沟、愚池……过上了“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的生活(《愚溪诗序》);苏轼被贬黄州,却在赤壁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当琼珊受着病魔的煎熬,躺在床上看着那片永不凋零的叶子时,也看到了生的希望(读本《最后一片叶子》);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均无建树,然而他晚年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读本《孔子世家》)……这些材料,只要我们稍加提炼、分析,都可成为我们写作“心境”这一话题时的一颗颗弥足珍贵的“珍珠米”,从而让我们的文章焕发光彩。

民间有句俗语:“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材料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它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能血肉丰满。所以,学生平常一定要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只有这样,才不愁肚里没货写不出内容充实而新鲜的文章来。

[作者通联: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邹忌读本高三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邹忌劝齐王纳谏
高三·共鸣篇
邹忌比美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