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2008-06-26 09:48黄厚江曹国庆杨永法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

黄厚江 曹国庆 沈 中 杨永法

黄厚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可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至今大家似乎并不清楚。虽多有论者,但也只是说这不是选修课那不像选修课;立足课堂指出选修课应该怎样教学的,很少见到。

高中课改刚刚启动的时候,我曾提出了七个“一点”的说法,即:要求高一点,容量大一点,活动多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选择余地大一点,学生的自主再多一点,课程个性更强一点。但自己觉得不够具体,也不够实在。所以以此作为工作室近阶段的研讨课题,请各位将心得付诸文字,与大家共享。

选修:自主而个性的课堂

曹国庆

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程“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有选择”和“个性发展”强调选修课是基于学生自主和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自主,是选修课堂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它首先体现为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选修课教学时间紧,容量大。一言堂式的教师讲解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显然也无法完成选修教学的基本任务。课堂不应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讲堂,而应是学生自主学习,领会方法,交流体验,合作探究,自我成长的学堂。以教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专题中的《兵车行》一诗,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设计为“我所知道的杜甫”阅读成果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研读教材和查阅资料的所得互相交流。《客至》一诗的教学,可以先提供一组前人评点,如“天然风韵,不烦涂抹”(明朝李沂),“村朴趣,村朴语”(明朝陆时雍),“超脱有真趣”(邵云);然后让学生探究、体悟,阐述自己的看法。随后选杜甫的另一首《宾至》,让学生比较其不同,领会诗歌的内容与创作特点。使传授变为点拨,“讲座”变为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诵读、鉴赏、体悟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性还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话语权的充分尊重。选修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讲堂。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研讨会、演讲会、辩论赛、文学作品朗诵、戏剧表演等,是选修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在唐宋词学习的后期,我的课堂成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讲坛”。学生交流的内容有“古诗写景技法例谈”“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力”“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特点”等等。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在交流中分享,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个性化是选修课堂的另一个特点。新课程设计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各个系列的教材本身就各具特色,这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系列的教材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也要求教学应该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与现代散文选读,虽然都是散文阅读,但前者要考虑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后者的重心则可以放在鉴赏、情感与审美的体验上。因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前者偏重诵读与积累,后者可以多进行讨论与交流。其他如诗歌与文选,写作与语言,文论与戏剧更是风格各异,课堂教学自然应该呈现各自的个性。

选修课堂的个性化,最核心的体现是对学生个体体验和发展的尊重。选修,作为高中生的一道文化大餐,其过程性的体验,将给成长中的他们带来情感的滋养,品质的陶冶。这种情感的体验是专注投入后的一种自得,是属于个体的“唯我”的体悟,而不是教师剥离文本的解读和灌输。在人物传记和《史记》教学时,可以设计为以“我喜欢的某某”为题,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名人传记,在阅读中与主人公进行思想的对话,享受个体的情感体验。不同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身上会得到不同的人生启迪。选修课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以阅读而言,可以着眼于学生不同个体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样化等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如《高祖本纪》的教学设计,可以确定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如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概括刘邦的性格特点,举例说明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讨论“刘邦是否是英雄”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参与讨论和辩论,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

选修课堂也给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和教学特色的展示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选修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张扬个性,不必盲从教参,可以淡漠权威。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追求和审美趣味,也可以在合理空间中表达自己的个性解读。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应适度淡化应试色彩,摈弃耳提面命的说教,拒绝矫揉做作的抒情,在展示课程个性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选修课是自主的,选修课是个性化的,但它“形散而神不散”。它的着力点就是学生的“有选择地学习,有个性地发展”;一旦偏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

选修课教学的丰富与灵活

沈 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又为每个系列分别编写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教材资源的丰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内容的丰富又决定了教学形式的灵活。

对于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本人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处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手段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创造性地进行增、删、并、合、调的处理。教学《现代散文选读》这一模块,我发现第一单元中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与《唐诗宋词选读》模块中的“‘龙腾虎掷稼轩词”,有许多可以打通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教学。于是,我先组织学生对辛弃疾的词进行专题研习,考虑到选修模块中的四首词还不足以让学生了解词人,熟悉并掌握其词风,就结合《把栏杆拍遍》这篇散文,又适当把文中涉及到的辛词打包交给学生,重点赏析具有代表性的四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此两首参见《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其中前二首词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赏析为主,主要是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后两首词,我从词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两方面设计了一些问题,学生可以选择我的问题研讨,也可以自己确定问题进行探究;同时要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3-5个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选择1-2个问题进行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在学完“‘龙腾虎掷稼轩词”单元时,布置学生课外写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赏析文章;在学完《把栏杆拍遍》后,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去“采访”辛弃疾,为学校校刊写一篇“辛弃疾访谈录”。从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完成的作业来看,这样的灵活安排和个性化学习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具体篇目的教学,同样要求能从学情出发,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灵活,收获丰富。教学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我考虑到执教班级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案:A案侧重于与必修课的衔接,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性学习上;B案要求学生重点赏析文章奇异新巧的构思及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结构。前者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后者突出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前者教学以诵读、梳理、做卡片、问题启发为教学主线,后者则提供学习资源,设置合作探究问题,允许学生选择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探究;前者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主,学生适当自主研读,尝试进行自主概括、小结,积累文言知识,后者则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完成学习的自我评价;前者教师主导、掌控课堂的色彩明显,后者则是师生一起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之所以准备这样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就是考虑到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班级可以相机灵活地组织教学。

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材结构,以及立足于学生“多样选择”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选修课教学的灵活性。

拓展与提升:选修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杨永法

比之于必修课,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拓展,在教学要求上有适当的提升,这是基本的要求。

由“点”而“面”的拓展、提升,是最基本的形式。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往往很注意“点”和“线”的设置,而把“面”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加以呈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好“点”,铺好“面”。这个“点”常常是具体文本;这个“面”就是必要的知识背景,就是对有关内容的整体把握。比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将进酒》四首诗。显然,这一专题的教学绝不是为了理解这四首诗,而是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如果说,四首诗就是四个“点”,而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就是一个“面”。教学中要让学生立足于感受“豪放飘逸”的诗风去欣赏四首诗。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梳理“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班马,奔腾的黄河;认识“豪放飘逸”的具体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把握“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呼酒买醉的旷达,对离别的磊落,对出世的洒脱;从而走进李白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仰首与俯视。最终达成对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全方位的认识。

有时候,拓展、提升不是一种“面”上的展开,而是表现为“深度”上的探究。比如《〈史记〉选读》中的《淮阴侯列传》,韩信“谋反”被诛一事,就可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有人说韩信是被谋杀的,也有人说他造反证据确凿,当属咎由自取,还有人说他是被逼上梁山。可以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由此再作进一步的拓展:从“太史公曰”的内容里,你能读出司马迁是什么样的态度吗?你怎样评价作者的态度?还可以再引导学生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韩信“胯下之辱”一事,也可组织学生拓展探究:苏轼在《留侯论》(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文)中因韩信“其志甚远”而能忍人“所不能忍者”,而认为他是“大勇”;但有人则认为“士可杀不可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准则,生命固然宝贵,但如果失去了尊严,灵魂也就失去了价值。教学中可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类选修课程的拓展和提升,更多的是对文本材料中的精彩片段与细节的品味。比如《高祖本纪》中高祖衣锦还归,自为歌诗的《大风歌》,气势磅礴,被誉为“冠绝千古”之作,可站在人生顶峰的刘邦又为何会“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呢?再如《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寒风吹彻》“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一类的诗化语句,徐志摩《翡冷翠山闲话》中所描写的远离现代文明喧闹繁杂的一个幽僻去处等等,都是值得品味的紧要之处。涵泳咀嚼这些精彩的语言片段,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审美体验。

在许多专题性很强的选修课中,对必要的专题知识作比较系统的介绍,也属于拓展和提升的内容。如开设中外戏剧欣赏课,就要对戏剧常识和戏剧欣赏的知识作适当介绍;如果开设新闻和传记,那么就应该对新闻的类型,新闻的结构,新闻的采写要求,新闻的阅读,传记的类型,传记写作的要求等等知识作必要的介绍。

要强调的是,选修课中的拓展和提升,必须把握分寸,既不能舍本逐末,倒置主次,也不能脱离实际,背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学习实际。

黄厚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经过几次交流讨论,大家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观点越来越鲜明。三位老师角度有别,但都言之有理,互相补充,概括出了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都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思考问题,开展研究,其观点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科研究,不仅问题来自实际,答案要到实践中检验,而且研究的过程,结论的得出,也都离不开教学实际。

不过,这次讨论选修课的基本特征,缺少和必修课应有的比较,是明显的缺憾。或许这与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有关。另外,无论是问题的探讨还是观点的阐述,都还要加强“课堂意识”。因为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最有意义。

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选修课教学和必修课教学,自然应该有所不同。但不同是相对的,同才是绝对的。不能体现选修课的基本特征,就不能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但夸大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不同,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对选修课教学特点的认识和体现,必须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就会有益;失去分寸,就会有害。这是我们研究选修课教学绝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三篇文章对此能有更足够的重视和较充分的说明,文章的观点则更为辩证,内容则更为厚实,也更具有学理的逻辑及更大的价值。

人物简介

黄厚江 江苏省苏州中学教科室主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课标实验本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中语会理事,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倡导的“本色语文”具有广泛的影响。

曹国庆 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06年教育部选派驻香港担任中国语文教学指导组组长,苏州市名师班学员。

沈 中 苏州市第五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区中青年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组组长,苏州市名师班学员。

杨永法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名师班学员,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专业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学生
欢乐的课堂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