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注定风雨中前行?

2008-05-30 06:18颜光明
新民周刊 2008年17期
关键词:小型车厂商车型

颜光明

在汽车商品力的比较中,本土汽车展现出的竞争力并不乐观,而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汽车,也未必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期8天的北京车展于4月20日在风雨交加中开幕了。

风雨既是自然景象,似乎也是一种预言。前期的媒体预热和厂商的渲染,以及观察家的火热参与,已使北京车展看起来更像一个融合了利益、娱乐和市场的大平台。尽管此次车展可以用数据和惊叹来描绘,但中国汽车注定要在风雨中前行,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至今10届北京车展中,本届不仅规模最大,场馆最新,也是新车最多、人气最旺的一次。举办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车展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家厂商参展,8000余名中外记者前来报道。在890辆参展车中,首发概念车55辆,全球首发车7辆,亚洲首发24辆,新款车88辆。凭此展览规模和阵容,北京车展足以跻身世界汽车大展之列。

当然,谁都清楚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有人将它比喻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或‘加速器”,也有人更直观地看到了强大的汽车消费潜力。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80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产销大国。而30年前,我国的汽车产量才几十万辆,汽车消费几乎为零。

与历届北京车展不同的是,本届车展打破了国内、国际展馆界限,将本土汽车、合资品牌和进口车放进同一场馆“摆擂台”,这是本届车展最大的看点之一,有利于公众更直观地在比较中作出评判。

纵观整个车展,中国汽车与外国汽车的差距在缩小。如上汽和南汽合作后首次推出荣威数字化技术的550轿车、名爵TF跑车等,都可以堪称高水准的中高级车的代表车型;像一汽、广汽、北汽、长安等展出的概念车,也都代表了当前主流汽车集团的汽车研发水平;在中低端车型中,像华晨、奇瑞、吉利等也都表现不俗,拿出了自己的首发或新款车型,包括长城和江淮等企业在内,不仅在展品,还有在展出形式上都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不少车型起了“洋名”(如V3、A1、F6等)或“土名”(如“五娃”、熊猫、精灵等)等。由此表明,汽车在技术和文化上的“中西合璧”正在走向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车展上,一些企业首次亮出新标志和新商标,表示出自己的信心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如北汽就突出了新启用的集团标志;吉利的展车也换上新商标等等。此外,一些本土企业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战略车”或全球首发车型。这都表明,面对来自国际汽车巨头的竞争,中国车企从未有像今天这样,一方面深感挑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车展是看门道和看热闹的地方,但也是市场和信息的风向标。很显然,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所释放的信息,依然是中高级车在升温,并日益成为主流汽车厂商的主打市场;其次是中级车的争夺非常激烈,这也是非主流汽车厂商所要攻克、并试图由此改变命运的桥头堡。

而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主流汽车厂商已抛弃偏见,在小型车开发上发力。如长安福特推出一款新嘉年华,并誓言将在小型车市场上东山再起。新嘉年华设计师说,买了这款车就等于买了一辆概念车(时尚)。无独有偶,菲亚特在与南汽分手后,也在此次车展上推出备受关注的菲亚特500,该车型不久就会在中国上市。此外,丰田则重点推出了在广丰生产的雅力士(Yaris),表示要在小型车上树起新标准。再加上广本的新飞度、上海大众两厢斯柯达Fabia等,所有这些都表明:新一轮小型车之战在蓄势待发。

在豪华车领域,宝马正式展出了宝马1系,奔驰旗下的斯马特也首次出现在中国车展上,以及新款迷你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汽车消费趋势正由功能性消费开始过渡到品质消费,而此次车展最大的特点,则是人们对于物美价廉的商品车给予了更加强烈的关注度,而那些所谓的“车界极品”和奢侈品,则不过是成为了车展的“花边”或点缀。

不少厂商说,“汽车毕竟还是需要本质技术来支撑,才能得以持续发展的。”现在懂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忽悠”的时代已经退潮,车展上要拿出“真东西”,否则市场不买账,品牌也就谈不上。

很多参观者也颇有同感。他们认为,现在的消费者无论是知识结构、消费能力,还是阅历、眼界早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需要相适应的汽车产品来满足个性需求。

人们习惯把车展喻为汽车产业成果的检验台,也把它当作了解汽车最技术的窗口,客观上是在提供“对话的坐标”;当然,它也是生活方式和消费导向的展览。这就是车展之所以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北京车展,作为国家级车展已成为一种象征或形象的展示。

但是,在中国汽车成为世界不可轻视的力量时,有关人士却在提醒业界,“要从更高目标认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他们指出:“从长远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面对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零部件产业自身的挑战,而且还必须面对能源、环保、交通安全等产业外部环境的压力.。”

事实上,在汽车商品力的比较中,本土汽车展现出的竞争力并不乐观,而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汽车,也未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也是每次车展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猜你喜欢
小型车厂商车型
2022全球期待车型 TOP10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一种高速自由流车型识别系统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车型 (五)
2016年最值得期待的十款国产车型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小型车用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
小型汽车在美打“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