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太平
【摘要】初学诗歌写作往往会落入俗套。本文就诗歌写作的语言怎样避俗来谈,通过列举分析几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来说明诗歌创作不是贵在深奥华美,而是贵在浅显清新而又富有意韵。
【关键词】避俗;意蕴;字斟句酌
高中一年级一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诗歌写作,但初学诗歌写作往往容易落入俗套。尤其是诗歌的语言平淡无奇,在这里就谈谈诗歌的语言如何避俗。
诗歌语言的俗指一般化,平庸无奇,无深远绵邈的情韵。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字,四曰俗句,五曰俗韵。”即诗歌有了俗意就缺少了诗意。“俗体”是指诗的形式循规蹈矩没有变化,不能很好地表达诗歌的内容,“俗韵”是不顾及诗歌的音乐性,不注意诗歌的节奏、平仄,不容易琅琅上口,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俗句”、“俗字”,即诗歌语言的俗,在炼字造句上没有下功夫。因此诗歌写作要讲究字斟句酌,别开生面,力求字活句新,耐人寻味。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诗贤甚多,流传至今之诗,大多“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主要原因就是诗歌的语言脱离了俗套,或华丽练达,或清新自然,所以才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把春柳的色彩比喻为青绿色的玉石,枝条似柔丝织成的花边,春风催柳,萌生细叶,作者将春风比喻为剪刀,真为神来之笔!又如在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可谓形象生动,别出心裁,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美感,那种对康桥的依恋之情,便通过“金柳”这一鲜活的意象表现出来了。从以上两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神笔之下,炼句、炼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语言新奇,越出俗套。
诗歌语言的避俗,不是反对浅俗,故作高深,写诗要直抒胸臆,但也要含蓄蕴藉,千万不可为了求文外之旨,寓言外之意,而跟读者捉迷藏,倒读者胃口。李渔《闲情偶记》有云: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白居易,写诗浅白,如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语言通俗,但仔细玩味却诗意深远。由此看来诗应该是易懂、易唱、易传、易感的。当然,我这里说的浅俗不能混同于平俗。所以“浅处见才”是有条件的,要尽量用浅俗之语,获得清新之思。在这里我再举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四句诗,无难字僻词,无生冷典故。诗歌的语言再浅显不过。然而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诗人以隐为显,以藏为露,尽含蓄之极致。这闺中妇人心烦鸟的啼叫,将它赶走,为的是让她能在梦中见到征战辽西的丈夫。思亲之深情于此可感,连读者之心也被带到哀怨的深渊,情韵缠绵,辞浅意深,写春怨而不着一怨字,而怨意自明,既浅显又避俗。同样选入我们高中课本的狄金森的诗作《篱笆那边》语言浅近透明,但意象鲜明,耐人寻味。“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也能爬过”这首诗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来写,语言平白如话,但诗中“篱笆”“草莓”“围裙”“上帝”等意象新奇,意境深邃。由此看来,诗歌的语言不在于高深,也不在于华美,而在于平淡中有新奇,浅显中有邈远之意。
真正的好诗,有真情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初学写诗,不要追求文字的华丽,语言的深奥,也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在语言文字上要做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通俗易懂,质朴清新。只有这样,你的诗作才有一定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