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瑜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状况在取得了可喜成果的同时存在流于形式的对话、失真的评价和理论化的语文课堂的问题,笔者提出加快教师进入新课改角色的速度、有效性的对话教学方法的实施、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创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应对措施,从而构建生动、活泼、民主、和谐、有意义的新课堂。
【关键词】新课堂;问题;原因;措施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关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学习和探讨。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人文性得到培养与体现,从而构建生动、活泼、民主、和谐、有意义的新课堂。”
一、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课堂状况确实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从教学实况来看,我们的新课改下的课堂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想就新课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做浅要分析。
1.流于形式的对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化,以“对话”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热闹”与“温度”也就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为课堂生活的追求与目标。正如一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他竟让一位男生去扮演父亲为买橘子,翻爬月台时的动作和表情,最终招致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这位老师觉得表演不到位又亲自上阵,当时的课堂真可谓是“生动活泼”!这位老师竟然把一篇美文上成了表演课。
形式的交往与对话还表现在课堂中轰炸式的提问。有些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有教师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堂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涉及到识记和理解的问题分别占51.9%和26.9%,而涉及到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总共才占21.2%。如果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看,这些问题设计的大多是陈述性知识,且多为事实性知识,较少有程序性知识。如:学习《刘胡兰英勇就义》一文时,师问:“今天我们学的是谁的故事啊?”生答,师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啊?”生答。
由此看出,不管是表演课还是轰炸式的问答,表面看教师确实是在和学生对话,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反而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由于互动的节奏太快,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感悟较为深刻的内容,能够做出的回答大都是较肤浅的问题,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和真挚的情感体验。对话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如果把它变成了一场单纯的“活动秀”,而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性转化和对其本质的提升,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话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与促进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而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对话形成的知识经验与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
经笔者调查,呈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许多老师怕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所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进行掩护;有的教师则把对话教学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认为教学中有了对话就是对话教学;所以说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全盘考虑,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使问题在学生头脑里造成很大的认知冲突,这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和缺乏教育心理学素养所致;有些老师在提问时本身就没有这种意识,而且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曾写进教案,这种不自觉的“随意问”,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究其根源是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且并未真正的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
2.失真的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总是全盘肯定,即使是平平淡淡,歪曲理解也好评如潮。由于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中非基础性知识的“标准答案”其实可以理解为“最合适的答案”。正如我们在形容一件事物时,可以说是“美丽”,也可以说是“漂亮”,还可以说是“雅致”。这只是准确度和深度的问题。但是在肯定最合适答案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语文课里有错误的答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不予指正,而且还一路叫好,这样只能是误人子弟。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由此像该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发言?这类问题也凸现出来。现在有的老师似乎是害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不进行明确的是非判断无原则无条件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这样的赏识和表扬是否真的有价值?评价没有了原则,学生眼里没有了渴望,课堂教学没有了效益,这是我们想要的语文新课堂吗?这是对新语文课标的误解,是教师责任的缺失。最终只能让学生迷失方向,自我意识膨胀。致使现在有学生说,“愚公没有经济头脑,武松缺少环保意识”,凡此等等,完全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胡思乱想,与教师长期不能正确评价学生有一定的关系。
3.理论化的语文课堂
“个体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应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学校课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学术科目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容置疑的主体和核心。学术科目基于‘科技至上的原则,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把自然、社会、他人都当作可以利用的理性原则加以操纵和控制的对象,从而把儿童完整的生活要素(个体、自然与社会)加以割裂和肢解。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对立限制了个体、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发展。”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局面,“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样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回答被判为了零分。学生的想象力就这样被老师扼杀在了摇篮中。现代课程在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中不断被人们诘问剖析和审视,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去寻找失落的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发展需求呼唤着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
二、新课堂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经笔者调查实践后发现,新课堂教学中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为使新课改更加顺利地进行,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浅薄的应对办法:
1.应加快教师进入新课改角色的速度
笔者认为要扭转当今课堂教学中不良局面,关键还在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线教师是这场改革的主力军,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由教师来完成,任何“排斥教师”的课程改革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方向,是使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关键。教师的培训机构需对教师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参与等重新下定义。笔者认为应把教师校外的培训和教师在校内自学、互学相结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培训实际教学操作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方式上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校外,既然在培训过程中采取的是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老师传授的又是新课程的理念,何不让我们的广大基层老师真正体验一次作为学生的感受,就由授课教师来一个真正的新课堂教学,让广大基层老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去认识新课堂。这样不但学习到了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又理解了新课程理论的操作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让广大教师接触特级教师的大量公开课。可以是远程教育式的,也可以是现场观摩式的,最好是安排一到两节的现场课。听完课之后,关键是要让有经验的老师对公开课给予一定的讲解,指出新课改的理念在本堂课中的体现,并提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给培训的老师一个正确的导向。
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在学校开展多样的讲课比赛。在讲课、听课、评课、反思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其中笔者认为评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评课可以是教研组的老师之间相互评课,可以是不同学校老师之间的评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特级教师进行评讲。在评课中老师大多会以新课标为依据,这样便可以促进听课和讲课的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消化。并促使教师自觉地学习课标和落实课标,引发对新课标的探究和教学体验的反思,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这个过程对教师的成长有实施的必要性。
2.对话教学方法的实施应注重有效性
“对话教学是体现人性化的教学,是把对话当作教学精神的教学。从对话过程上来说,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从理念上来说,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要做以下努力:
第一,改变教学中完全依赖教参、教材、教案的现状。根据课堂教学情境,动态地把握课堂教学。细致深入地分析教材,撰写教案时应树立备课先备学生,再备教案与教法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捕捉情境问题,及时调整预期的教学行为。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不但要使学生“动”起来,还要使学生“活”起来。
第二,应减少提问次数,提高问题质量。提问作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的主要手段。恰当的提问对学生而言能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以起到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现今在新课堂中的提问却让人有些担忧。对此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课堂所提问题有所准备,写进教案或在书中注明,以免临渴掘井。同时应改正自己在教学中“随意问”的不良习惯,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评价应实事求是
尊重学生的观点、思想、建议,并正面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扬民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新课标提出的要尊重鼓励学生,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味地去迎合。笔者对此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友好的、是善意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在敷衍,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排斥批评,只要方法得当,即使是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友好与赏识。在教育学生时,更多的应是“动之以情”,用“情”去感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第二,对于学生脱离文本的错误回答或者不合适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找到更合适的答案。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否定评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可以一针见血的批评,可以微笑摇头,可以是请其他同学补充或帮助他,可以是走到他的身边鼓励的拍拍他的肩……我们应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伤害学生自尊心,冷嘲热讽的否定性评价。
4.创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李镇西老师曾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可见语文课的开展意味着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堂与学生生活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使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所以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体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关于生活,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关注自然,社会和自我,要求在对各种真实情境的探索和思考中能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教师应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这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应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世界。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经验结合时教学才有意义,学生才处于中心地位。在文本分析时,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常提醒学生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让学生更加愉快积极的学习,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