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8-05-14 15:06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干校批斗后现代

新书推荐

《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21108期待与责任》

沙莲香马久成主编新华出版社

2007年12月定价:98元

奥林匹克博物馆记录、复制并广泛传播着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北京曾经发生过、拥有过的历史和故事。本书由这两套图像组成,构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空间对话。

《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黄宗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49元

面对众多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实际意味着什么?西方的一些主要理论体系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实际能有什么样的帮助?同时,反过来说,带有什么样的误导?中国历史实际需要什么样的不同于西方的理论和概念来理解?

《电影之于人生》

石衡潭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年1月定价:23元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来俯瞰电影里的人生,如此严肃地对待电影,不知道读者会不会感到沉重。

《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

邵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定价:36元

作者对胡适的研究注重细节,尤其是对胡适日记和书信的考证,发现了掩藏在历史背后的人和事。

《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加]德鲁里新星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34元

亚历山大·科耶夫,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对后现代思想的影响如此知名,却鲜被理解。在作者看来被理念浪漫化了的无故暴力和反理性主义,而正是它们塑造了后现代世界。

荒唐年代荒唐“校”

雷颐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的一个“新发明”,就是将有问题的干部和机关、学校、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以“工作单位”为“单位”集中到农村,进行长达数年的劳动改造。

张中行先生在《在“五七干校”的日子》一書中回忆说,当时他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员工正在农村劳动,突然传达全都要下放到“五七干校”。然后依惯例,就是学习表态,大谈“伟大意义”。“其实,当然也是人人都明白,这变实际的被动为假象的主动只是扮演互骗的一场戏;至于到后台,则是哑巴吃扁食,心中有数。”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回忆集子,收录了众多名家对“五七干校”的记忆。

在干校,劳动改造自然是艰苦的,湖北干校的舒芜怀念自己的一位年纪只有50出头的同事,虽然有病但还必须在“大热天的去劳动,结果发病死掉了”。但当时正是农忙季节,而他又有“历史问题”所以没人管,“大热天的,就把他的遗体放在路边一个阅报栏后面。一天的太阳一晒,都发臭了,没法送往武汉,只好买口棺材,就地草草埋掉了。”

令人难忍的是这种集中起来的营房式生活,白天劳动、学习、批判,晚上仍是生活会、总结、讲用、小组会、晚汇报,更可怕的是互相揭发,打“小报告”。张中行一次负责打水,不小心把桶掉进井里,被人揭发,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被第一次批斗;第二次因天上出现彗星,他与其他“学友”一起到屋外看了看,结果被揭发是“想变天”,又被批斗;第三次是在“学毛著”的时间偷偷在纸上写古诗词,结果被揭发而第三次被批斗。而俞平伯先生偷看《水经注》不仅被批判,还要写检查。“儿艺”著名演员方掬芬也是偷读《唐诗三百首》被人发现而被批判,结果“书被拿走了,再也没有下落。”萧乾在咸宁五七干校,回忆说—位延安来的诗^五一节在墙报上写诗,内有“身在咸宁,心在北京”,表达对党中央、毛主席的忠诚,结果却被激烈批判,说他不安心在干校劳动,想调回北京。

方掬芬还写道,当“运动”“斗争”最激烈时,规定所有人不能随便讲话,“生活中哪怕向谁借一根针,也得先向班长打一声招呼。饭菜由值日打到班上来,再分给大家食用。”虽然她不是“斗争对象”,但也深感空气紧张沉闷。一天深夜,她与—位同事一起巡夜,突然发现百米开外路边树上吊着一个人,“那是我们的一位很好的女同志”,自尽时才42岁。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刘炼也沉痛回忆说,人大一位有才华的青年教师被多次审查、批斗后,晚上在被子里割腕,临死时挣扎发抖,同屋人以为他冷还为他掖好被子,直到血流到地上才发现人已死去多时;著名经济学家项冲5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国报效祖国,结果因“海外关系”—再被斗,最后也是上吊自杀。

“五七干校”是那个荒唐年代的产物,但它用的却是“干部学校”这个平常、普通的名称。历史上许多事情的“名”与“实”并不相符,探求“名”后之“实”,便是历史学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干校批斗后现代
“批斗式”夫妻让孩子更焦虑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批评不是“批斗”
替老师挨斗很光荣
“批斗”大会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
1968年:中国“五七”干校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