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旭 罗进仓 陈 明
摘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关键词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生活史;消长动态
中图分类号S 433.4;S 436.611.29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小卷蛾亚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是为害苹果、梨、沙果、桃、杏等果树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被列为国际检疫性对象。在我国该虫原仅分布于新疆,1957年张学祖教授首次在新疆局部地方发现苹果蠹蛾危害,到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普遍发生,危害较重。1987年苹果蠹蛾随游客携带的果品首先传入甘肃省敦煌市,后又扩散到酒泉市,2006年已蔓延到张掖市,其传播速度、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都在逐年加重,并且有加速向东扩散蔓延的趋势。2007年作者在甘肃省张掖市对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越冬规律调查
在苹果蠹蛾越冬期的4月及11月,选择发生比较严重的苹果园进行调查。调查时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选取1棵树,主干调查离地面3 m以内的部位,主枝调查离主干2 m以内的部位,剥除翘皮调查虫数,并进行分段记录。树冠下土壤调查:在距树干1、1.5、2 m的圆周线上各取4点,每点为0.5 m×0.5 m,深为0.3 m,调查土壤中的越冬虫量。
1.2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从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至11月,每隔4天调查1次。调查时,随机抽取5棵苹果树,检查并记录树干及主枝上幼虫、蛹的数量及果实、叶片上的卵量,并剖果检查。
1.3成虫消长动态监测
采用三角胶粘式诱捕器监测苹果蠹蛾雄虫的数量消长动态。试验所用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三角胶粘式诱捕器由硬纸板制成,其横向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底边长14 cm,腰长12 cm,其纵长为24 cm,诱芯通过铁丝悬挂于诱捕器内,离底部粘虫板约1 cm。整个试验果园悬挂6个诱捕器,悬挂在树冠外围的树枝上,距地面约2 m,每隔15天更换1次诱芯及粘虫板上的粘虫胶。
2结果和分析
2.1越冬规律
调查结果表明(表1):苹果蠹蛾在张掖地区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和主枝上的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其越冬虫量主干和主枝分别占77.47%和22.53%,由此可见主干为苹果蠹蛾的主要越冬场所。在树冠下的土壤中未发现越冬虫态。
苹果蠹蛾在主干上的越冬部位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0.6 m以下的主干上,其越冬虫口密度达到73.75%;其次为距离地面0.6~1 m范围的主干上,其越冬虫口密度达到14.89%。由此可见距离地面0~1 m的范围内是苹果蠹蛾在主干主要越冬部位。
在主枝上的越冬部位主要是在距离主干0.4 m以内的主枝上,其越冬量占主枝上越冬虫量的56.10%;其次为是0.4~1 m范围内的主枝上,其越冬量占主枝上越冬虫量的39.02%。
2.2苹果蠹蛾的田间消长动态
由图1可知,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羽化期较为集中,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陆续开始羽化,到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达到高峰期,6月上旬羽化结束。在甘肃张掖地区,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明显的间断期,间断期长达近1个月,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不重。第1代成虫在7月上旬陆续羽化,羽化期较长,在7月中、下旬先后两次达到高峰期,8月上中旬诱捕雄成虫数量逐渐减少。从8月中旬到9月末是少量的1代成虫与2代成虫重叠消长动态曲线。
2.3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苹果蠹蛾在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图2)。4月上旬气温超过9℃时,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开始蛀果为害,6月中旬1代老熟幼虫开始脱果,6月下旬为脱果盛期,幼虫脱果后在树皮裂缝中、翘皮下及树洞中结茧化蛹,但有极少部分老熟幼虫结茧越夏。7月上旬开始出现1代成虫,7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蛀果,取食为害到8月上旬脱果,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结茧越冬,部分未脱果的幼虫随着采收到室内、果窖、包装箱内作茧越冬;极少部分幼虫,脱果后在树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作茧化蛹,并于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羽化,交尾产卵,9月中下旬孵化出不完整第3代幼虫。
苹果蠹蛾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对树种的选择,以苹果、沙果树产卵多于梨树。大多数交配后的雌蛾产卵在果实附近,果实多的苹果树上产卵多,结果少的产卵少。成虫产卵因树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树冠顶部和中部较多,下部较少;向阳面多,背阳面少。幼虫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1龄幼虫蛀入果实后,在果实内蜕皮1次,而后向种室蛀入,并在种室旁再蜕皮1次,后蛀入种室,取食果实种子,接着蜕第3次皮,然后脱果,开始转果为害,种子对苹果蠹蛾的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幼虫有偏嗜种子的特性,一般1头幼虫可为害1~4个果实。
在平均温度为18.8~21.86℃的条件下,卵期为6.67 d,幼虫期21.56 d,幼虫共有5个龄期,蛹期10.98 d,雌成虫存活期较雄成虫长,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0.51 d,而雄成虫只有6.7 d。
3结论与讨论
苹果蠹蛾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和主枝上的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距离地面1 m范围内的主干为其越冬的主要场所,越冬幼虫的数量占主干上越冬虫量的88.6%、占总越冬虫量的68.7%,因此距离地面1 m的主干是剥除翘皮、减少越冬虫源、降低虫源基数的主要防治区域。
越冬代成虫的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5月中旬为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较为集中,且与第1代成虫之间存在长达20 d以上的间断期。因此在苹果蠹蛾的防治上,应抓住越冬代成虫羽化期较为集中的特点,从4月下旬开始通过杀虫灯、性诱剂等诱杀成虫,并在羽化高峰期对果园施药防治1代卵和初孵幼虫,可控制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