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华
滞空在体育运动中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排球运动中,如果扣球手有较长的滞空时间,那么就可以根据防守方的起跳及人体下落情况适当地选择扣球时机,有效避开对手的拦网;而在与二传手进行进攻配合方面就会有更多的战术配合。
1. 人体滞空的实验依据
理论上讲,人体重心腾空一米高度过程中,通过双下肢和一侧上肢的运动员头部在0.9秒的腾空时间中的
0.49秒处于同一高度。
在实际排球运动过程中的滞空状况如何呢?王斌在对上海男排运动员跳起滞空动作的研究中发现,排球运动员在扣球时的确可以产生滞空,使头部和躯干部能在空中相对“停留”一段时间,最长时间为0.14秒。从数据可以看出,运动员滞空时间和理论计算之间尚有差距,而且并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产生滞空。
2. 滞空的技术要求
具有滞空能力的运动员几乎都是在身体腾起后,开始折叠膝关节,在腾起至最高点或接近最高点时,膝关节达到最小值,则折叠到最大幅度,然后在下降的即刻,开始展膝;而不具有滞空能力的运动员的膝关节平均变化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在身体腾起还未接近顶点时(在上升时)雪膝关节已达到最小值,到顶点时膝角早已展开,另一种是膝关节平均变化幅度均小于45度。因此,较大幅度的膝折叠角和收放小腿的时机,是产生滞空的两大主要原因。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结论:滞空能力主要与协调、力量、柔韧素质有关。
综合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给滞空下一个定义。所谓滞空,就是运动员在跳至顶点时的一段时间里通过肢体协调的动作变化,使上体在空中相对停留一段时间。跳得高,腾空时间长的运动员不等于就有滞空能力。而实际上有的运动员弹跳较高,但空中动作不协调,滞空技术欠佳,仍无滞空表现。弹跳高,腾空时间长只是创造了良好的滞空条件,而要具备滞空能力,必须掌握滞空技术。
3. 滞空对排球技战术的影响
3.1 滞空给前排带来的技战术影响
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在跳传中可利用收腹、折叠大小腿达到滞空来增加传球的稳定性、准确性,尤其是在与扣近体快球的队员配合时,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可利用滞空能力来“欺骗”对方、牵制对方,增加传球的隐蔽性,从而组织起更加灵活机动、快速多变的进攻技战术,同时滞空好对二传的二次进攻非常有利。
我国排球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强攻不强,张然同志认为:强攻差主要原因在于起跳之后无滞空能力。众所周知,良好的弹跳力和腰腹动作是空中击球动作的重要环节,扣球时如果跳得高、充分利用滞空能力,一方面,可调整身体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找到正确的击球点击球,另一方面,由于滞空技术动作要求充分运用展腹、收腹带动挥臂鞭打进行扣球,从而产生较大的动量及环节速度,增大击球的速度及威力,而利用滞空在扣快球上,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它可使进攻队员在空中随时判断对方的防守意图,从而变化扣球动作,突破对方拦网。据李安格研究报告:前快传扣时间最快达0.25s,最慢为0.50s,平均为0.3s左右。而据王斌研究结果表明:六名队员具有滞空时间平均为0.08s,而最好时间达0.14s,因此,运动员扣前快时,结合滞空技术,能达到更好的自我掩护的进攻效果,同时还可利用滞空来发展一些个人的“时间差”进攻技术。
3.2 滞空给后排带来的技战术影响
随着排球技战术的发展,特别是立体进攻打法的盛行,对运动员的滞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苗大培等人研究表明:后排强攻时的腾空时间要比前排扣球时间长,特别是后排跳向三米线内扣球时。这必须有很好的冲跳能力作为基础。
目前在后排进攻中主要采取的是后排强攻,但二传球的高度有降低的趋势,巴西、意大利等男排采用降低后强高度的快攻打法,使得加快后攻的速度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据胡广礼、王祖洪的研究表明:巴西等男排所运用的后排快攻打法是在前排快球掩护下的第二板进攻,其传扣时间约为0.7-0.8s,从扣球队员起跳时间上讲,都是在二传球出手后才起跳,而目前我国各队在正式大型比赛中尚未见到后排快攻打法。据何仲凯研究报道:后排快的传扣时间还可缩短,可缩至平均0.33s,基本达到前排快的速度,即从扣球队员起跳时间上讲,可在二传球出手同时或前起跳,但若能利用滞空能力,虽然在同样的击球高度而无法再缩短传扣时间,但至少可以跳在最高点时利用滞空技术起到更有效果的自我掩护进攻作用,并能与冲跳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前排的前飞、背飞、拉三、拉四搬到后排,而且还能加大进攻区域,从而起到突破拦网的更为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