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祥 陈 孺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既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职业发展,健康生活的客观要求,更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塑造和学业任务完成的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工作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
存在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极少数的教师出现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过度焦虑,抑郁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体验无助感,有时出现精神不振,神经衰弱的症状。有2/3的教师明显感到了职业压力,觉得工作中的烦恼多于欢乐,烦躁不安忍不住要发脾气,尤其多发在中青年教师身上。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防范教师职业枯竭,成为当前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二、教师职业枯竭现象
职业枯竭是职业健康心理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由持续的工作压力引发的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操控的限度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倾向更为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随着人们对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中作用认识的深入,教师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期望教师既担任为学生“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也要担当学生心理保健的“心理咨询师”,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冷暖的“家长代理人”,还要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和“教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等诸多角色,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2、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日常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较繁重,工作岗位时间长,据一项统计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9.6个小时,超出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的20%,部分学校双休日还要求学生补课和教师培训;二是由于升学带来的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整个学期都在紧张工作,很少有放松和调节的机会,身心疲惫。大学的教师也面临这些问题。教学评估,综合评定,末尾下岗,自费进修,转岗,科研任务等。教师心理受到一定的冲击。另外,教育部经常组织各种检查、评比、公开课等活动,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3、教育改革带来的心理影响
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冲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各项教育管理改革措施的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教育中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还是教师队伍的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型的景象日渐清晰。目前教师绩效评价中出现过高的标准,过多的指责(特别是中小学校)雪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教师工作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出现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矛盾重重的局面,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竞争机制。
三、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从职业健康心理学大角度,谨防教师职业枯竭,应在明确教师任务角色,提高教师控制能力,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1、学校要帮助教师明确工作中的主要角色,减轻任务负荷。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担负着多种任务,如教学、科研、教学管理、业务进修学习等工作。学校要明确教师工作主要任务及目标。同时,在绩效考核中以教师主要任务的工作内容为主。
2、工作中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配权,增强教师工作控制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掌握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够有效的减少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控制力主要有三方面:(1)雪学校要保障教师真正享有工作岗位上的支配权、科研人员的学术独立权;(2)雪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单位各项管理活动,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3)雪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执行岗位权力的能力。
3、全社会要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理解、积极进取的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学校要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教师个人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工作之余,努力增加与家人亲友共聚的时光,增进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总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级社会支持系统的整合,能够极大的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1.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尊重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素质,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的总称,即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种超前性教育,素质教育强调面向未来,通过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1.3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它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的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群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上就是: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体育运动中各种有利的条件,通过运用活动过程中特定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价值及整体素质,
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2. 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现状的分析
从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中,人们一般认为“所谓素质,就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
的、基本的那些品质,它大致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内容。”素质教育就是让这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培养人的“心态”,更是培养人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把“体育定位为“传授身体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把“体育教材”定位为“身体运动的标准”,把“体育教学”定位为“照本宣科地传授运动知识”,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表现,轻创造;重统一,轻个性;重技术,轻人文;忽略了综合素质教育,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等方面未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并多注重技术和训练水平,缺乏理论根基,满足于学到一点技术,既难以形成“上得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也难得成为“下得来”的应用操作性人才,而是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储存型”的“产品”。
3. 加强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教育观念
从观念到内容相应改变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转变人才观念,引导学生意识到我国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的类别与层次。每个人只要发挥自身潜能,用所学体育运动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有用之才。
3.2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仍加强包括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体育专业课的教学,一定要走出“抓素质教育,就不抓课堂教育”的误区。根据体育专业特点,要通过比赛等诸多能力培养的实践,使学生不断掌握书本的知识,而且把课堂学到的理论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由知识转变为能力,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给学生展现自我、增强信心的实践能力。
其中,术科教学应加强学生练习时的互帮、互评、互纠。专业术科类课时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技术,而是把术科分类整合后,通过突出主干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而在减少了学时的术科课中实行竞教结合。
3.3 学校的组织管理环境
学校组织管理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合理建立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给教职工及学生指明工作、学习的方向,有意识地约束违规行为,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热情。严明的纪律和无私的执法,是营造学校良好组织管理环境的先决条件,管理人员在执法时应遵循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做到以法制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公正、诚实、做事讲究原则等好的品格,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施加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