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军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从北极点下潜到北冰洋洋底,并在那里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随后,美国派出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加拿大也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建立军事基地,丹麦科考队也启程向寒冷的北极前进。美国、俄罗斯、丹麦和加拿大等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北极地区概况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即北极圈(北纬66。33')以内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近8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有居民700多万。北极有厚厚的冰原、漂浮的冰山、刺骨的寒风和连续几个月的黑暗。
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随着破冰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出现,前往北极的难度正在逐渐减小,北极归属争夺日趋激烈。科学家估计,几十年后,整个北冰洋自史前时代以来可能第一次成为公海,蕴藏在其底层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也将被发现。虽然目前人们仍难以发掘北冰洋中隐藏的财富,但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主要石油开采商的目光已瞄准北极地区。
二、北极争端的起因
第一,北极海域资源丰富。据估计,25至30年后,北极海冰就可能完全消融,北极海域丰富的资源将呈现在人类面前。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大约占全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2万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储备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石油能源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具有呼风唤雨的作用。如果说有些国家想把北极资源作为自己的“战略储备”,回答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目前条件下,开发北极资源经济上尚不太合算。但是只要能争取到北极的主权,把它的资源储存着先不开发,作为战略储备,这有利于自己保持未来的战略优势。美国就认为,俄声称拥有北极主权的真实目的,是想长期保持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第二,北极的“西北航道”是各国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因为全球变暖将导致这些水域的冰盖融化,使其成为一条穿越北极群岛的重要航线。与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能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千米。“西北航道”使商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
第三,北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代核潜艇的下潜时间都在数十天以上,核潜艇携带的战略导弹射程可达到8000千米以上,因此,从北冰洋海域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北半球的任何战略目标。极轨卫星的电磁波可以穿透10米海水,很容易追踪监视在各大洋中游弋的潜艇,但北冰洋厚达3米的冰层可以有效地阻止电磁波的穿透,从而保护潜艇不被卫星发现。而且,北冰洋海面的浮冰经常性破裂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使得船基和陆基反潜声纳探测系统的信噪比大大降低。另外,北极地区电离层的频繁干扰,使得探测核潜艇的远程后向散射雷达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上述原因使得北冰洋海域成为核动力潜艇的理想藏身地。核潜艇可以在这里潜伏、巡逻以及在必要时发动战略核打击。同时,由于海面的浮冰,在北冰洋海域,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也必须取代水面舰队执行反潜任务。因此,北冰洋海域已经成为世界潜艇战的必争之地。
三、开发北极各国平等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世界海洋划分成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区域,建立了全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可以划出自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宽的领海,24海里宽的毗连区,200海里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海洋区都属于沿海国的管辖海域。沿海国管辖海域范围之外的海洋,应该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海,公海的海底叫做“国际海底区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享有对“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一带被视为国际公海范围,北极点周边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的北冰洋属于国际海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枯竭进程的逐渐加快,作为一座巨大的能源宝库和重要的交通走廊,北极必然会吸引世人的目光。面对北极,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意识观念都要来一次超越和解放,与其花心思去琢磨如何占有它,不如花心血去了解和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