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洲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
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这种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实施教育科研活动中,有的教师将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职称评定的砝码,有的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或内容主要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有的教师科研功利意识浓郁,凡此种种,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动显得浮躁、空泛。
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动,其实很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容研究,冷静思考,才能使科研成为自身职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科研与教学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正如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研究之初,就以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的话,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需要的从容、淡定,发现所需要的沉着、进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时引导所能奏效的。
市场的喧嚣,人事的繁杂,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失范,这些外在的影响,会波及到教师,引发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使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些影响,我们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获、有所得,切实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恰恰是认识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围的嘈杂,而又坐得下来,心沉得下去,不断思索与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我们举目四望,分析每一個成功教师走过的路,都不难发现,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日积月累,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和成就。
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长期坚持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变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坚持不懈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分析探究,则变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简单,真正不遗余力在教育教学征途上通过科研达到精致,则变得有些不简单。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实的积累和经验;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态,也就多了一份超越与提升。功利难免,但还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这颗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我们常常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我们也常常引述爱因斯坦的话教育我们的学生: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我们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动当中,这些教育学生的言论好像失去指导意义了,不少教师不是因为好奇去研究,而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外力推动之下的研究活动难以持续长久,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趣味,别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内在的心理冲动。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师需要有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为什么某一个学生今天的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今天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活动会引发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是充满着问题,充斥着大量待解的难题。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惯于探寻事实背后的原因,乐于分析解决问题,才会使自身的研究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导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尺。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受好奇心的驱动,就有可能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向,将研究引向思维的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没有好奇心,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浅尝辄止,仅将研究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篇所谓的科研成果,满足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内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龄与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思维越趋向于定势,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会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随之减弱。应该说,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关注外在事物的变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变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好奇心产生的途径有很多,书籍阅读、报刊浏览,参观考察、经验分享,自我反思、集体合作,都蕴含着众多的问题,都可能滋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循着好奇确定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有韵味和意义,才是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研究。
三、相信研究的价值与能力。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价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甚至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但一旦说起科研,常显得不自信,以为自己是一线的老师,不能胜任科研的要求。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定位明确了、准确了,才会使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我们反复强调,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家的教育科研不同,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开展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研究的成效表现为切实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专家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理论,来源于书斋,研究更多地体现为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反映为理论创新的要求。两者不能相互替代,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成为教育科研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的转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冲击,素质教育实施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给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则是对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进行探讨,对抽象和一般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只有教师拿起科研的武器,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舞台上,才能使教育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反映教学的新要求。
既然教师的科研定位与专家不同,那么,也就大可不必用专家的科研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也就完全有能力胜任自己的科研工作。今天的教学好像不太如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好像没在状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后续教学中应该加强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定?改进以后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能否解决,如果不能的话,我需要从哪里获得相应的支持,我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适宜于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的需要?如此等等。
教师每天对这些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试问,专家能做我们这样的教育科研吗?大概是不能的,即使能的话,这样的专家也是为数极少的。我们恰恰是这些问题最为恰当的解决者、解答者。假以时日,教师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的行家里手,成为教学的发言人和教学智慧的拥有者。
自信心来源于解决问题的成功激励,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提炼,来源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要注意从科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的变化、教学行为的调整、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新形式等激励自己,从中认识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自己逐渐提升的科研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要认识到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要在日常的实践与研究的双向互动中积累自身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本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自己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增强。
四、把科研当作一种教育责任。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可以用作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也可以用作单一地指向改进学习成绩或其他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从今天来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都使得教育科研更多地应该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而不是别的什么。教师在从事科研时,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了解经济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明确自身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科研的责任心还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上。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育科研的一切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在从事教育科研时,教师心中要始终想着学生,眼睛要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那里寻找研究课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的动力,从学生那里得到研究成果的验证。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持续进行。与从事任何科研活动一样,教师的教育科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这样或那样的阻障。有了较强的责任心,教师才有可能知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自身智慧的发挥或他人经验的借鉴等,逐渐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教师认识到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是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成果逐渐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应用发现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而不是满足于课题成果的评奖或出版等。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教师把教育科研当作自身分内的事情,与自身教育教学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将教育科研加以内化,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生活方式,边实践边研究成为主要的存在形态。
五、宽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而言,要有平常心。对于其他同行而言,则要有宽容心。宽容他人的失败,认可他人的努力,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同他人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的教育教学,面临问题众多,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热潮之中,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类研究,不属于少数教师,而是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在彼此间的宽容与理解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宽容别人,也就是在影响或引导着别人宽容自己,于人于己都有一定的助益。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心是一颗博大的心。教师同属知识分子,传统中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应该说在今天还有着一定市场。这种不良习气,在今天教师职业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需要摒弃。每个人都是研究者,都需要实现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研究都需要不懈探索,大胆尝试,共同协作,相互激励,是研究的内在需要。只有在相互的理解和认可之中,科研才能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宽容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基础。宽容心是与他人良好相处的保证。有宽容心,教师才会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会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一个研究项目,一项研究活动,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有时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正与误来区分。认识教育科研的要义,宽容他人暂时的失利,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你自己遇到类似困难时,才能获得同样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事事计较,心胸狭隘,只能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看事高远,心胸豁达,才能使自己与他人關系良性发展,和谐相处,心安理得。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不责怪,少指责,多自省,常反思,心境坦然,才使研究逐步能渐入佳境。
六、“小学问”需要细心来“大”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总体上说,是小题大做的研究,需要从细微处着眼,从教育教学的小处着手,需要做“小学问”。如此,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细致入微考察疑难问题,不放过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