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的教育生命图景

2008-04-24 18:27吴慧泉
人民教育 2008年19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教师

吴慧泉

小巷深深,弄堂交错;南音缭绕,木偶跃动。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泉州,通政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通政)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老城区的中心。

历史的鼠标在这里轻轻一点就是“100年”。百年的教育理想与千年的闽南文化相辅而行,为古城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注入着智慧和文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泉州教育的“老字号”,通政在其百年的行进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如今,她又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彩的教育生命图景。

教师的成长需要从细节上引领

在通政的教育生命图中,教师是一景。通政总是把引领教师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不放过细节上的引领。

有一次,学校升国旗,一个学生忘了穿校服,班主任要求家长马上给孩子送来。紧赶慢赶,校服拿来的时候升旗仪式已经开始了,家长白白跑了一趟。

这件事,学校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这位班主任,学校领导还当面诚恳地向家长道了歉。

“为什么明明知道送校服于事无补,还要增加家长的负担?为什么一定要对学生造成思想压力?”校长杨鹏鹏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通政的老师们反思的事,事情似乎并不大,看起来只是一个细节,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小视:作为一个好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一时的错误放大,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妥善处理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唯此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杨鹏鹏说,我们常说教育为社会服务,其实最直接的服务就是家长。所以在我们教师中除了日常强调有合作、學习、奉献、创新等精神外,还要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教师们成长了,在他们的视野中开始关注教育中的细节问题,因此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赞誉。

通政教师让社会称道的更多的是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这几年在基建款还未还清的情况下,硬是挤出上百万元的培训经费,给教师们创造了许多开阔视野的机会。

学校领导开玩笑说,通政老师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喜欢“抢”前排的座位。“恨不得把讲课老师的知识多抠一点儿回来”,邱熵的这句话道破了老师们抢坐前排位置的心思,他们有着一种自觉充电的紧迫感。

学校要求,每个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都要作专题汇报、交流,以达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效果。

2002年,教导主任李春花到北京学习,带着自家的录音机和十几盒磁带。学习没结束,磁带就用完了,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她只好拼命地记啊记啊,生怕漏掉一点精彩的内容。就是这次学习得到的启发,李春花与同事共同设计、完善了一套新的学生评价方式———“金星伴我行”成长评价,在泉州市小学中率先推出。

在别人眼里,外出学习好像就是变相的度假。但是通政年轻的省优秀教师曾凤蓉去了两趟北京,有一次还住了半个月,至今连长城都还没去过。

“都说外出培训是通政教师最大的福利,这话确实不假。这几年,学校把热爱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老师,一个个送出去学习,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目的就是促进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曾老师介绍说。

何蔚是学校里许多迅速成长的教师中的一个。早在6年前,被同事称为“鬼才”的她,就对一些挂着“课改”之名,表面热闹、实质空虚的课堂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她到北京赛课,获得全国第二届新世纪小学教材研究课一等奖,因其“回归自然课堂”的教法,受到现场评委和教育部有关专家的肯定。后来两次被教育部有关专家点兵,先后到郑州和石狮召开的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

在学校领导的眼里,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所以抓住机会让他们去历练。面对教师在全国、省、市的各类比赛中的捷报频传,学校在激励教师的同时也没忘记提醒他们:“获奖不是目的,目的就是锻炼。”

学校通过每期的校报《家校通讯》,向家长展示通政教师的实力和风采,这之中记录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名字:

付宜清,获全国第三届新世纪小学英语研究课一等奖;获省“闽教杯”中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吴秀梅、黄绿红,指导学生参加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获团体金奖,并获“全国创新型教师”称号。

吴为景,获2001年~2005年福建省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

廖莉莉,被评为省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

王俊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吴婷婷,省、市文艺节目创作获奖者。

……

教师整体的实力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通政实施的“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程”和“名师工程”,既壮大了实力,又提供了动力。近年来,全校有62%的教师荣获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在百年老校的新征程中,让人看到了通政坚实的脚步。

把解决问题作为学校发展的契机

“佩实书声远,通政教泽长。”曾经的通政,有曾经的辉煌。它的前身是私立佩实学校,诞生于1908年,由一批爱国爱乡的旅菲侨胞捐资兴办。以几处旧宗祠为校舍的佩实学校,因其办学成绩优异而名声远播。

上世纪90年代,通政也有其辉煌的纪录:1995年,泉州市最高级别基础教育奖项———“贤銮奖”,30名得主中通政的学生就占了16名。此后连续3年,通政都名列前茅。

“那时通政名气很大,接到调令的时候,我甚至有点踌躇,担心接不好班。”杨鹏鹏说。

1999年8月,杨鹏鹏走马上任刚一年。一道让她怎么也没想到的难题摆在面前,区政府南迁,市政府东移,老城区的居民搬往新区,位于旧市区中心的通政生源竟出现了问题。

像当头挨了一棒,许多老师蒙了。有人问杨鹏鹏:“校长,怎么办啊?”“没有怎么办,只有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学生。”随后学校把招收新生的任务分配给每一位教师。

在教师的招生动员会上,杨鹏鹏说:“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和学校存在的价值。”

杨鹏鹏还记得:暑期的一个中午,学校保安给她挂电话,说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入学的事。听到“入学”两字,杨鹏鹏扔下碗筷冲出家门就往学校赶,她耐心地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情况,还亲自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那年通政艰难地解决了生源问题。

“现在我们一年级每学年都招7个班,还要想各种理由挡住‘条子生。”杨校长说。

当年求着人家进通政的滋味,让老师们感慨万千,集体经历的生源难题,增加了教师们对通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多了一份危机感。

曾经一度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通政的学生作业多、压力大,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杨鹏鹏不动声色地随即作了一次抽查。她发现抽查的学生作文模式化痕迹明显,甚至一个班中有七八篇趋于雷同。这样的作文容易应对统一考试,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十分不利。

这个问题引起了杨鹏鹏的高度警觉。“教学模式的统一只会把孩子教死”。怎么办?

学校决定从反思入手,从灵魂深处“闹革命”,引导师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绩观,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扫清思想障碍。

于是,学校选择以师生共同阅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从此,学校为每位老师和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师生读了哪些书,书名、作者、阅读时间、主要内容、阅读体会等,均可以通过“阅读日历”一目了然。

与教师阅读档案不同的是,学生的“阅读日历”设有“绘画专区”,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文章和体会绘画。學校每学期都要评出优秀“阅读日历”,集中进行展示。在中高年段还定期举办现场作文比赛,学校领导每次都亲自参与阅卷。现在再看学生的作文,雷同的影子基本找不到了,在学生的作文中时常还会有惊喜的发现。

通政在每周工作安排表的背面都印有一篇由老师们推荐的短文。学校领导带头学习,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人人撰写阅读心得,然后张贴出来交流。在这样的细水长流中,老师们将点点滴滴的阅读收获化为智慧,转变成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今教师加班加点补课的、给学生留大作业量的现象在通政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班班的合唱团,人人参加的科技活动……创造教育、艺术教育也因此找到了应有的位置,这也使通政的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实用主义者”的眼光与好恶

通政开发的第一个校本课程《泉州十八景》,获得了福建省优秀课改成果奖。消息传来,学校沸腾了,饱经艰辛的课题开发组的老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5年前,学校提交这个开发计划时,某些权威人士曾提出不同看法。课题开发组的老师满腔的热情差点熄灭。幸好倔强的校领导顶住压力,不断给他们打气。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十八景》的课程面向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融语文、音乐、美术于一体,体现综合性、艺术性和人文性三大特点和地方特色,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传承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团结协作、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校认准了这将是一门很有价值的校本课程。这样好的课程载体,不怕没人赏识,只怕轻言放弃。学校领导、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教师们利用暑假时间,兵分多路,奔赴周边县城的景区参观、体验、写生,收集古老的民间传说,寻访行将失传的民间艺术,跑遍了泉州十八景。之后又邀请各个门类的专家一起深入研讨和论证。

此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当地主流媒体的积极关注。泉州电视台还专门为此制作了一档专题节目,让学生对着镜头,畅谈“我眼中的十八景”。

有了成功的尝试,随后又有了成功的延伸。林铭霞从省乒乓球少工队退役后到通政担任体育教师,为了给这名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手脚的平台,学校果断腾出教师停车场作为学生乒乓球训练场地。短短两年,通政乒乓球队就登上了全市小学生乒乓球赛团体亚军的领奖台。学校的乒乓球校本课程也趁势“新鲜出炉”。紧接着,校本德育课程《主题班队活动方案设计》出版,为学校班队活动的有效开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老师教得欢,学生学得欢,“教学相长”在校园内外画出一个个亮丽和快乐的图景。屡次在全国硬笔书法中获奖的赖亚蓉老师,在彰显语文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耐不住“寂寞”,独立撑起了“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一片天。

通政试图在校本课程上验证一个“森林原理”:学校的同事之间,犹如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皮,既有共同繁荣,相互衬托的合作性,又有竞逐阳光、发展自我的竞争性,因此,既要和谐共事,又要敢于竞争,在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兼容、互补的意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研究。在通政,课题研究成为工作的主旋律之一,开展得红红火火。当他们的《基于校本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课题获泉州市优秀课改成果奖时,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做,总比不做强;只有做才有发言权。”

学校与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共建教科研基地,将众多专家的智慧融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之中。

通政认为:课题研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级别”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实际价值。面对许多戴着大帽子、拉着大旗子的课题,通政经常毫不犹豫地将其拒之门外。

通政人自嘲自己是“实用主义者”,“不需要课题装点门面,但需要精品课题研究”,以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对于精心选择的课题,通政始终是激情澎湃的参与者。比如,在参加余文森教授主持的“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时,武夷山的年度研讨会上,余教授被通政派出的阵容撼动了———24名教师,每人都提出一箩筐的问题,每人都递交论文请求指导。于是,他破例将该课题在泉州鲤城区的专属权授予通政。

除了深入开展校内的案例教学研讨、组织“激情燃烧周末教育沙龙”,如今,通政还“涉足”了“关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学科教学研究”,在全校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格局。

学校就是我们的一切

通政楼是一幢建造多年的教学楼。一天一根老化的电线掉了,在楼道上吱吱冒烟,师生们望而却步。

杨鹏鹏闻讯赶来,迅速登上一张桌子,果敢地拉下墙上的电源总闸。

“小心哪,校长!”楼下的女教师冒着冷汗喊道。

“没事!”跳下桌子的杨鹏鹏顾不得拍去灰尘,又赶紧拨打电业局的电话。

这一幕印在许多老师的脑海中。现在回想起来,杨鹏鹏只是淡然一笑:“校园安全,校长责任最大。危急关头,校长不上,难道让老师上?”

这几年,校园安全的事真没少让杨校长操心。那一阵子,新建的教学楼刚开工,地基里的8个孔桩需要加固。机器刚挖到七八米深,地下水就汩汩直冒,抽也抽不完。8个孔桩就像8口大水井,万一哪个不小心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请来建筑专家会诊,专家们也无计可施;长此下去,还将危及周边民房的安全。杨鹏鹏那段时间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做事很容易,但做成事很不容易。”杨鹏鹏百感交集。10年间,老师们深知,为改善通政的办学条件,他们的校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杨鹏鹏并没有把“功劳”揽入自己的怀中,她说:“这一切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特别是有‘老黄牛之称的副校长郑文荣,更是难得、难遇的好搭档。教导主任李春花、庄丹华既在一线担任语、数课堂教学,又抓学校的教学管理,从不叫苦叫累。况且,与前任校长相比,自己做成的事不值一提。”

她说的前任校长许秀甲,是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通政奉献了一辈子,当了20年的校长,留下了为建学校鞠躬尽瘁、“三进”医院的动人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校長、老师更替,但百年老校团结、求实、奉献等精神,都在通政薪火相传。在通政10年,杨鹏鹏宁愿不设专门的校长室,长期与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办公,她不怕有人笑她寒碜,还经常开玩笑回应:“我们没有校长,只有校园!”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荷花原理”:校长、干部和所有教职工,犹如红花、绿叶、白藕,都是同根所生,应该同兴衰,共荣辱。是啊,对于通政的干部和教师来说,学校是他们赖以成长、体现人生价值的“一切”。

“让每一个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是肖川博士给校长们的一条建议。杨鹏鹏牢记在心,用她的温情和细致,将集体的温暖永驻于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

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设立生日档案,每位员工过生日,杨鹏鹏都要带领学校工会同志送上祝福和蛋糕。不管哪位老师生病,不管自己有多忙,校长都要亲自登门慰问。学校一位教师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孩子的工作无着落。校长主动伸手援助,四处帮助找工作。

一个个的温情故事,杨鹏鹏自己一直藏着掖着,但却在教师中成为美谈。说起自己的学校和校长,通政的老师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好。杨鹏鹏时常提醒教师:“好就意味着满足。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好,千万不要对着放大镜说话!”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通政的荣誉室里又增加了许多奖牌:泉州市文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省模范职工之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先进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

“小巷情结”激励师生不断创新纪录

另一名校友,1983届毕业生、现执教于复旦大学并兼任《新民晚报》“夜光杯”专栏作家的戴蓉,也有相同的感怀:“后来,我走过很多高等学府。那些漂亮的校园风景、高端的技术设备、浩如烟海的藏书无不令我惊叹。然而没有一处,像我的小学一样,躺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犹如一个亲切的故人,无须刻意想起,自然也不会遗忘。”

校友的通政“小巷情结”,已在生命的田野上扎根。它又像不断生成的养料,滋养着校园里那棵有百年记忆的老橡树,催新芽吐新绿,向教育的苍穹昭示通政无限的魅力。

长期以来,通政推崇一个“盆景原理”,即要求教师要像园艺师对待盆景一样,全情投入,呵护每一个学生,精心教育培养,在学生幸福成长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10年间,又一茬出色的“通政新苗”破土而出,让老校友们看着激动万分,让在校的学子羡慕无比,让老师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洪佳靖,2001年福建省唯一当选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现就读于厦门大学。

王微微,2001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第一名,留学美国。

周宗伟,2002年高考泉州市理科第一名,清华大学在读研究生。

吴思凡,2003年获福建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吴诗士,2004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第一名,考取了复旦大学研究生。

陈彬妮,2004年荣获CCTV“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形象大使”称号,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

孟子旸,2007年获得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赛一等奖。

董张帆,2008年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福建省一等奖。

……

看了这份名单,现任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的徐伟福学长感慨万千,当即决定再次慷慨解囊,出资100万元,兴建一幢教学楼。

荣获“福建省首届优秀企业家”称号的老校友柯贤道对通政有至深的感情,多次捐资为学校添置设施,铺设水泥操场,兴建教学楼,设立奖教基金。

泉州市优秀企业家郑敏敏、蔡沧洋、郑振声等校友也多次为母校的发展捐款捐物。

老校友郑福生是著名军旅画家,在为母校敬献珍贵作品的同时,主动为全校爱好美术的学生开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杨飞岚校友已87岁了,仍在协助母校编写、出版校报。

泉州市著名书法家张春霖校友不顾80高龄,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里,一遍又一遍为母校书写“通政楼”、“校友楼”、“佩实楼”9个大字,直至创作出最满意的作品。

……

有人说,相比于中学、大学,小学的学生一般对母校的感情要淡得多,但通政的老师们自豪地说,我们学校或许比较特殊,我们的学子是个例外。

校友的优秀事迹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成了通政一部活教材,不仅在德育课上经常使用,也每每在培训新教师时使用。它激励着新一代通政人唱响一支又一支“通政新曲”。

百年沧桑雨雪,百年弦歌不绝。百年通政,十年新历程。下一个10年,通政又将是怎样的通政?学校领导说:我们希望像三次改写亚洲男子跳远纪录的校友陈尊荣那样,不断创造纪录,又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