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思考

2008-04-24 18:26储朝晖
人民教育 2008年2期
关键词:优秀教师教师职业农村教师

储朝晖

2007年,我国在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恢复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入口”的素质,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实现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笔者近期在教师最紧缺的乡村调查时,发现人们对这一政策反应平静,主要原因是:不少人认为这一政策不会对农村教师状况发生影响,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到县城学校当教师,对大片农村来说,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同时,人们普遍认为,教师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职业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一方面,现在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条件和待遇的差异、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加剧了农村教师流失。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差距导致教师职业失去吸引力。

此外,总体上看,目前师资问题不只是数量的问题,更在于结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过剩,农村教师奇缺,要指望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有多少毕业生去解决边远地区的教师问题,的确十分有限;有效保障他们到急需教师的农村任教难度很大,效果也未必良好。

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政策只是一个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新机遇,只是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起点。笔者认为: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必须着眼于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需要政府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让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更大的发展平台;要建立激励机制,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发展。

1.提高教师待遇。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的关键在于教师职业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师尤其是在农村工作的基层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是长期以来农村师资缺乏乃至很多师范毕业生放弃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明确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拨付,确保教职工工资足额发放。然而,农村中小学留不住好教师的关键和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还由于不同学校和城乡差别的拉大。各地政策中存在优先照顾城镇学校现象,而教师职称晋级等也或明或暗向城镇学校倾斜,这种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更加剧了农村教师流失,客观上使这一问题恶化了。

所以,要让优秀教师留得住,从根本上说还要整体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边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可以高到足以激励优秀教师去那里工作的程度,确保农村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城镇教师,确保优质师资在不同学校之间分布均匀,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福利及一些地方性津贴补贴到位。同时,应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准入要求,通过这样的杠杆淘汰不合格教师,保证边远地区有优质师资。对提高待遇需财政投入增加的部分,当地财政难以承担的由省级和中央财政承担,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2.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根本上来说,要让优秀教师留得住,还要提高对教师聘用的权威性和切身利益的有效保障。教师的工作带有公益性,教师工作的收益不仅仅属于教师个人,而是全社会都从中获益。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不仅应该由国家免费培养,还应该由政府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屬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虽然《教师法》和新《义务教育法》都有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在许多地区,教师工资水平低、工资部分拖欠现象至今依然还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

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对教师聘用的权威性,如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3.加快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要让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基层学校的管理制度直接相关,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教师主体性尊重不够,教师的知情权、发言权、发展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

调查表明,教师群体中存在的压力较大、工作倦怠、心理亚健康等现象都与学校管理方式不民主直接相关。应该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民主,让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干;应出台更多的鼓励机制,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发展。

4.加快教师在职学习共同体建设。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要经过5到10年的磨砺,周期比较长。在当今终身学习社会里,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农村教师的学习机会相对缺少,免费师范生最大的顾虑也是自身发展问题。有调查显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51.5%的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服务期结束后的就业再分配问题。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学子来说,他们更加关心自身在无任何社会背景情况下的再分配。27.9%的学生担心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在支教的3年中对于新知识与前沿信息的获取相对较少,即使服务期结束后能回到发达地区工作,也可能因为跟不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师范教育年限是有限的,相对于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来说远远不够,师范教育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开端,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也应该立足长远———不是培养短期、临时的教师,而是立足于培养终身从事教育,立志于扎根教学实践、攀登教育科学研究高峰的教育家。因此,无论是从免费师范生的角度,还是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角度考虑,都必须尽快建立有效覆盖城乡的教师在职学习共同体。

5.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和退出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规则合理明确的流动,会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动力,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全阻止流动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专业成长。但是,现实中的“逆向流动”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现在,一些农村学校事实上成为城市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曾有某县一夜之间被外地招走十多位教师,学校没有教师上课,只好“高中挖初中,初中挖小学”,导致农村教育人才流失严重。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

完善退出机制是考虑到一些师范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不愿再做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尊重其自由择业的权利。完全采取“卡”的方式不仅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而且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但从维护公平公正、保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考虑出发,应科学设置退出机制,免费师范毕业生应给予一定的赔付,政府对赔偿额度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定,以保证教师人才培养、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转。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凸现的时候,中国基础教育已经逐步从满足“有学上”转向努力满足“上好学”阶段,从数量提高逐步转向质量的提升上。师资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中的很多难点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例如,水平高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反,水平不高的教师往往让学生学得累且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之策,但必须从整体上设计和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恢复师范生免费政策是政府职责的体现,但这一政策仅仅解决了“入口”问题。从这一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入口”这一步,而应该进一步整体设计提高教师素质的相关政策措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内建立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框架,确保教师队伍内在活力旺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民族复兴。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优秀教师教师职业农村教师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优秀教师辞职终究是教育损失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三)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三)
江西:优秀教师省内5A、4A级景区可免门票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