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
在我看来,对话缺席,口语交际教学就成了缺失音符的乐章;只有心灵对话,口语交际教学才能奏出华彩乐章。
精彩序曲———唤醒自信
唤醒自信,便揭开了华彩乐章的精彩序曲。
毋庸讳言:考什么,教什么,使得语文教学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厉害的笔试评价,引无数学子对动手不动口的试卷竞折腰,对做题情有独钟、柔肠百结。君不见,题海沉浮的人,谁不是敏于“写”,讷于言呢?
语文,其实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机结合。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口头表达要远胜于书面语言。
地球村里,没人能像鲁滨逊一样孑然孤岛之上,哪个又能与世隔绝存活。惟有相互合作,才能共生共长,而彼此联系、相互维存的重要纽带与工具,首当其冲便是口语交际。
特别是进入e时代,人机对话,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一个人“能说会道”。所谓“能说会道”是指在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大众,讲上三五分钟的话。能够有中心,有条理,有逻辑;能够准确、得体,有说服力;能够生动、有趣,有感染力。倘若把这个人的讲话录下音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当然,练就“能说会道”的本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能说会道”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自信做底色。
自信,宛如地下沉睡的小草,需要东风的唤醒。
这堂课的开始,创设了游戏的情境,旨在唤醒学生当众言说的自信。
满怀自信,结束跪拜,挺直脊梁,言人言殊,自说自话。这便是口语交际的精彩序曲。
抒情行板———营造人格平等的“教学场”
口语交际教学,意味着在特定的时空内,教师就预设或者创设的话题,引领学生心灵对话。人格平等,对话通畅;人格不等,对话阻塞。心灵对话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教学场里。
成人常有这样的经验:几个对脾气的,在一起正各说各话神聊得带劲儿,突然,上司进来了,插话了,这时大家就会顺着上司的话题说。哪怕心里不赞同,嘴上却说,是!是!是!!人格不等,弱势者不仅说话前在心理上先跪了下来,而且自信失却,难以直立。要么卑微猥琐、木讷寡言,要么唯唯诺诺、人云亦云,要么惶恐不安、欲言又止……
营造人格平等的“教学场”,宛如华彩乐章的抒情行板,温婉醉心、浪漫动人。
传播学上有一个统计:一个人说话时靠语言传播的信息只有38%,剩下62%的信息靠的是“副语言系统”,即襟袖生风的“气场”传播。在我看来,这种关乎口语交际教学成败的“气场”,就是经由师生同构的人文气息浓郁的对话教学“情感场”。置身其间,你会发现:教师眉飞色舞,学生眉开眼笑;教师神情激越,学生神采飞扬;教师妙语连珠,学生滔滔不绝;教师棱角分明,学生个性张扬;教师才思敏捷,学生灵光闪烁;教师哲思泉涌,学生智慧流淌……
华彩乐章———心灵对话
心灵对话,是华彩乐章净化灵魂的主题。
真正意义的心灵对话首先意味着教师选择大气的话题。
大气的话题,使得学生“近大者大”。
教学实证,遴选了热点时事的校园枪击案,作为口语交际的大话题,读来的确撼人心魄、涤荡灵魂。徜徉其间,学生进入了一种庄严的情景,感受了一种宽容的大爱,领略到悲剧的大美。
心灵对话意味着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开始时,学生与“槍击案”的文本对话中,学生对凶手的罪恶行径怒不可遏、义愤填膺。
“设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们会怎样对待赵承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各陈己见:
有的说,打回他50多枪。
有的说,先把他的家人监禁了再说。
有的说,美国很可能会跟韩国过不去,说不定还会讨伐韩国。
……
学生的怒火顿呈燎原之势。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读起来是一个词语,但这种意识一旦植入心中,融入血里,化作行为,那可就是冤冤相报,血债血还了。
于是引领学生将话题集中在:“假如让你为枪击案的死者举行一个追悼会,你会怎样做呢?”
开放的话题放飞了孩子们的想象:
———我会放大死者生前的照片,悼念他们。
———把他们生前做过的好事发布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缅怀他们。
———我担心美国政府可能会对韩国实施报复,韩国如果再还手,如果不停地报复,可能会酿成更大的灾难,那死去的就不只是这32个人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悼念是阻止美国人的复仇。
……
尽管同学们虚拟的种种悼念活动想象丰富,但呈现的思维难免是单向度的。
第三次我引领了学生与文本对话———
“如此的悼念活动,哪里出乎了你的想象?”
答案呼之欲出:
———杀人凶手赵承熙,也在悼念之列出人意料。
“是呀!人们为什么会追悼一个杀人凶手呢?”
当第五次我引领学生与留下的“纸条”对话时,学生逐渐读出了宽容和大爱。
真正意义的心灵对话还意味着学生之间的对话。
一鸟入林百鸟失声与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是伪对话。伪对话一如风干的木乃伊,没有神韵,缺少灵魂。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两种声音或者多种声音的复调,是百鸟朝凤,各鸣佳音。
教学中,当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杀人凶手赵十恶不赦时,突然有一个学生道:“我觉得赵一个人可以杀死32个人,很伟大!”
于是,我相机引领生生对话:
师:哦?!赵很伟大?请你到前台来!
师:他把赵的行为看成很伟大,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请大家和这位意见相左的同学对话。
……
重视生生对话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学生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分享知识、经验、智慧和精彩绝伦、曼妙丰盈的语文世界。
真正意义的心灵对话同时意味着学生自我对话。
心灵对话,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
孩子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我”对话,使其醒转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冷漠、恐惧,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想象与独特个性。
总之,引领学生与宽容进行心灵对话,就是引领学生与世界多样性文化对话,使得学生初步懂得国家与民族起源不同、地域环境与历史过程迥异,人文图景五彩斑斓,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解读、辨识、对话与交融。这样,学生不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了宽恕的情怀、博大的爱心、崇高的美感,同时也走出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藩篱,走向了共生、共荣、共享的生态文明家园。这时,学生的心便长大了。
人人心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