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新会
(邓州市二高中河南邓州474150)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个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无疑会给语文教学增添鲜活的气息,也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汲取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努力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
作为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又总是带有较强的艺术性,艺术离不开个性。因而,语文教学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有了个性,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笔者曾听过一些教学大家的课,他们或循循善诱,常于辩理;或激情澎湃,常于鼓动……但都独具个性,别有魅力,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领悟道理。
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意识更强烈、更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积极参加,一方面渗透在教材的研读过程中,另一方面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社会认识、性格爱好、知识素养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也就一定打上强烈的个性色彩,并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言语、神情、举止等表现得更充分。
要张扬教师个性,必须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发挥的广阔天地。教师和学生应拥有解读课文的自由,不一定非去依“纲”靠“参”。解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的形象,何必一定从正面分析其性格亮丽的一面?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的弱点,不更能引发学生去大胆评判历史人物,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吗?读《孔雀东南飞》,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有意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那我们分析文章时又何必囿于教参,一定去揭开封建礼教的黑纱,而不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剖文章的思想内容呢?
语文教师如果钻进“教参”、“考纲”,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教学就只能象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有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自由,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善于朗诵者可以读促教;擅长作文者可以从写作入手;分析见长者可进行鞭辟入理的分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个性能得到张扬,创造性才能发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认真探究,尽力挖掘教材特点,充分展现作家作品的个性
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特点鲜明,鲁迅作品的深刻思辩,巴金文章的情感铺张,老舍对都市文化百科全书式的把握,沈从文对地域文化和原始人性的洞悉,都充分体现了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而作家的个性,无论如何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着,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善不善于挖掘。
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在这一点上误入歧途,教材的个性特色并没有被多数教师认识领会。讲作家作品,往往只强调艺术性,也只是文体方面讲得多而且笼统。比如讲记叙文,总离不开“六要素”;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律“形散而神不散”。从初中到高中,教师都这样讲,只讲共性丢了个性,语文教学钻进了死胡同。
因而,我觉得,语文教学应首先打破那种僵化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充分理解挖掘教材特点,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篇,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教学《绿》,可强调色彩美;教学《我与地坛》,可展示人性美;教学《宽容.序言》,可挖掘哲理美……教学方式上,可以朗读品味,可以比较赏析,可以钻幽探微;教师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识,也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来做“终极性”的分析结论,唯其如此,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才会茂盛茁壮。
3.拓展思想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健康成长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境地,在听、说、读、写诸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读”,根本不是从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出发,而是把一些死板的语言和思想强行塞给学生,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千人一词,根本谈不上“独到”。比如:讲辛弃疾的《咏梅》,非要和毛泽东的《咏梅》放在一起,从思想境界上比个高下;非要用“革命乐观主义”的尺子去量量它们的“短长”。凡此种种。
事实上,优秀文章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应该激发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和灵感,如果非要用同样的框框去评判作家作品而后强迫学生去接受,那不仅是优秀作家作品的悲哀,更培养不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
因此,语文教师应采取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比如:可采用探索型结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学型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采用开放型结构,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开放意识的思想……
发展学生个性,还要承认差别,重视差别。教师要允许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要打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创造各种条件,真正使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