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芹
在2007年出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同时将春节放假的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至正月初六,从而增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这对于改变现在的一些孩子只知道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洋节日”,却不知道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现象,有极大帮助。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下面就是中华民族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草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如何才能使“年”离开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称元夕、元夜、上元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
三、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荡秋千、拔河等。其中的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以前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才改在清明节。韩国受中国影响很大,仍然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时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有的地方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又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等。端午中的“端”是开始、起初的意思,“午”是农历地支纪月五月的称呼,在古代,“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戴艾蒿、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锁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于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六、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在七夕,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节。从农历上来讲,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如赏月、吃月饼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老人节。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也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节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夕阳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在哪一天,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今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喝腊八粥遂成为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
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即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除夕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团圆饭,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下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夜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