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次改建:老工体的尴尬

2008-03-29 02:37甄宏戈王小英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钢梁体育场新闻周刊

唐 磊 甄宏戈 王小英

作为奥运改建场馆之一,北京工人体育场已完成主体改建工程。4月,它将迎来修建后的第一场演出——席琳迪翁的演唱会,然后开始它的奥运使命——“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

还没到工体北门,就听到类似广播的声响,一台新安装的大电视架在工体北面看台的顶上,不断播放着宣传片。

电视的屏幕有120平方米,可以180度旋转,比赛时屏幕朝向场内,平时朝着工人体育场北路,作为一个宣传的窗口。加上支架,大屏幕电视重达80多吨,它替换下的,是第11届亚洲运动会的主火炬台——自1990年起保留至今。

而本次为奥运实施的工体改建中,另一大亮点是新换的体育场灯架,6座灯架,不仅让体育场达到场内无影的效果,还让工体成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无影的球场。灯架高达13米,像飘带一样“挂”在工体上空,也大大加剧了工体承担的重量。

怎么让老工体“站住站稳”了,不塌不倒,是这次改建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工体还是那座工体,这座享誉全国的体育场的模样几乎没有变,只是被粉刷得更白了。但熟悉它的人会发现,体育场的外墙上多了许多粗的灰色钢梁,一根根好似贴在墙上,体育场底层商铺橱窗外的钢梁成人字型交叉,落地橱窗好像被对角切开,不仔细看像是未拆除的脚手架。底层的商家还曾抱怨过,这种钢梁会影响生意。

“横的钢梁是改变框架结构体系的连接。”工体改建的工程项目总负责人李建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字型的钢梁是消能器,这个结构整体的消能措施,目前国内的北京饭店、北京展览馆都用过。”

其实这些钢梁只是本次工体改造中,用来加固体育场的一种手段。原工体的设计几乎是不能抗震的,像一块豆腐一样,一推就“晃得厉害”。经过这次改建,增加了工体一定的抗震能力。

工体改建的总设计师黄盛昕、工程项目总负责人李建国都很有信心开玩笑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比赛时,我们都坐在体育场最薄弱的地方,亚运会时就是这样(亚运会前工体经过改建),这次还是这样。如果出问题,先死的是我们。请所有人放心。”

自身运营经验对改建帮助很大

工人体育场的原始设计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完成的,之后的多次改建也都由该院承接。“院里很多人参加过以前的改造,是一个集成优势。另外这个建筑工程责任也分得清楚,所以这种改造工程不需要进行招标。”工体改建的总设计师黄盛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秋天,黄盛昕接到改建工体的任务,“真正给我们设计师的设计周期还是很短的,图纸设计要根据现状、根据奥运大纲的要求。”他说。

比工人体育场更早完成改建的工人体育馆,也是由黄盛昕设计完成的。那时候新建场馆都刚开始动工,因为工人体育馆开工早,被北京奥组委定为示范项目。

工人体育场也和工人体育馆一样,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改建,以符合奥运会的要求。老体育场的改建,要遵守两个条件:要符合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现行国家规范,还要尊重原来老场的条件。

在奥运会场馆的设计中,有很多特殊要求是其他运动会所没有的。比如,要求每个场馆都有一个“后院区”,专门供运动员、官员等进出、逗留。为了考虑安全和通畅,这个区域不能与观众人流交叉。在很多新的体育场设计中,观众通过坡道或楼梯直接到达高层,底层留给比赛组织工作,这样观众人流就和“后院区”空间自然地分开了。

可作为50多年前设计的体育场,要使工体达到这样的空间交叉,工人有较大困难,得牺牲掉体育场的大量房间,体育场的整体外观也要改变,同时造价高昂。经过协商,黄盛昕根据工体历年来的运行经验,决定在人流上采取人为的隔离的办法,比如说,打时间差,让运动员提早入场,观众入场的时间晚一点,这样做既有效地分流,也节省了很大一部分造价。

国内的体育场馆大都属于地方体育局,而工体的产权属于北京市总工会。由于归属问题,工体无法享受体育彩票等资金支持,没有地方财政支持,反而要上缴钱。为了保证运营,工体多年来通过出租场地办球赛、演唱会、出租出售周边地块,实现盈利。虽然每次因为举办大型运动会的需要,都要在改建上花不少钱,但工体仍是中国体育场馆经营的范例。

“工体的职工和管理人员通过这么些年对体育设施的管理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改建的帮助很大。”工体改建的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建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工体还能撑多久?

每座建筑物都有年限,而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1959年落成的工人体育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使用年限,那个年代的口号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所有建筑盖得都很认真,参与过多次工体改建的李建国说:“有些做法现在都做不到。质量把关在那个年代绝不逊色。”

工人體育场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运动场,虽然后来一些新建体育场的规模超越它,但因为建成的早,和在首都等特殊原因,工体一直是在中国举行的重大赛事的首选地。它的前后5次改建也是源于此。

亚运会、世界杯预选赛、国安队基地、亚洲杯……工体慢慢地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场。但因建成多年,工体有没有必要改建、改建一次能用多久,一直是很多人争论的焦点。

2005年,相关部分组织了两次专家论证,研究第五次改建工体——利用原有场馆是北京奥组委申办奥运会时的承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一位参加过当年听证会的建筑师了解到,论证会上来了好几代建筑师,给出的结论是:保留正常使用,不要求改建后能抗震。政府也只要求改建后的工体能安全使用5年。

而1986年,工体为举办亚运会改建后,工程设计方承诺,工体能继续使用10~15年,本次改建的工程设计方的承诺年限也与1986年相当。

虽然改建工程的造价,只相当于新建同规模工体费用的30%,但在这次的改建工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已经阻碍了工体更完善、更现代化。比如,工体的看台座椅间距较窄,只有700厘米,现行的标准为850~900厘米。如果要实施现有标准,工体的座位数将减少10000个左右,造价也会随之上升。

奥运结束后,北京国安将不再将工体作为主场。在一份未曾公开的规划中,工人体育场的原址被定位为着重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而到时这座年老的体育场是否还存在,我们无从得知。

猜你喜欢
钢梁体育场新闻周刊
Two Funny Men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城市建设者
一种建筑钢结构用便于安装的钢梁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双榀预压
热闹的体育场
奥运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