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2008-03-22 01:24朱宝春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很大比例。文章结合多年从事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和管理的实践,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目标;理实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73-03

“十一五”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机遇期,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众化、就业教育,它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的不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在1:1左右。但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结合的关键点在哪儿?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解决诸多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简称理实一体化教学,其中的实践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已经掌握高中阶段各科文化基础知识,职业目标定位是企业一线高级技术工人,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很适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尝试、实践,但要全面铺开,达到水乳交融,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用整体代局部,以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统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一、理实一体化模式的阻力与问题分析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是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模块的教学模式。国外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早已运用这种模式,如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早已应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国际劳工组织建立的MES(Modules of Empley—able Skills)模式,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等。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我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刚刚起步,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偏颇,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个别专业和个别课程上,主要原因是:

(一)思想认识不深,难以推进

理实一体化模式,不是简单的方式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学理念、思维方式问题。我国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讲练分离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我国高职教育刚刚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正处于理顺、调整和发展阶段,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上借本科,下袭中专,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没有执行满足高职需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站在时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把握问题,研究方法,达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推进。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始终不能摆脱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追求学科体系,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尤其是专业课的设置,或者将同一目标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环节分设课程,或者一门课的理论部分结束后,再将其中的实践环节到校内外单独进行,客观上造成理实一体化模式无法整体深入。

(二)“双师型”教师不足,难以衔接

理实一体化模式,在落实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双师型”教师不足。辽宁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70所,无论是31所本科举办的高职学院,还是39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学校,理论型、知识型的教师占90%以上。尤其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与本科共享,教师没有现场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的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从评估硬件要求上,高级工、培训师等证书容易获得,而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或者教师兼工程师(技师)的人却很少。如高职高专铁道运输类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般要开设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行车组织等专业理论课程,同时安排客运实训、货运实训和行车实训等三方面的实践内容。其实,完全可以将理论与同类的实践课合二为一,不是形式上的分与和,而是从认识到实施全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如客运组织与客运实训应该设置为同一门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思路完成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任务,由一名教师组织教学,安排训练。但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一方面是思想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理实一体化的“全能”教师。指导实践,不只是保证学生安全,要求教师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指导技能训练。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学院,给本科上课的专业理论教师,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不同,讲理论没有问题,但没有机会了解现场,不可能知道怎样动手操作,如果让他们给高职学生指导实践则勉为其难。所以,即使按照理实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但“双师型”教师不足,也难以按照正常思路进行。因此,没有理实一体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空谈。

(三)实训场地不足,难以操作

理实一体化模式要求边讲边练,边练边讲,专业技能目标的完成需要在实训场地进行,如高职铁道运输类车辆专业开设的检修、运用和制动等课程。每个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讲授(师)—演示(师)—实做(生)—指导(师),或者演示(师)—讲授(师)—实做(生)—指导(师)等过程。新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本科举办的高职学院,尤其是工科类,学生动手操作的专业实训场地不足,设备不健全,与现场不匹配,更谈不上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实训演练场所。有的职业院校,干脆纸上谈兵,同本科一样,以理论为主导,学校没有规范的与招生专业配套的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要等专业理论课结束后以到企业见习和生产实习代替专业实训环节,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后果是:学校讲的内容与现场操作大相径庭,学生无所适从。即使总体思路与脉络一致,由于理论与实践不是同一名教师所教,方式方法和侧重点不同,衔接上要走很多弯路;校方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生浪费时间、精力,增加心理压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途径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尝试,大胆创新;从根本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设备投入力度。

(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目标教学为主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目标,在培养方案设置上打破学科体系,系统连贯的思维定势,按照职业工种需要,建立职业技能一级目标,下设二级目标,二级目标由若干子目标模块组成,每个子目标模块,都包含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主要用技能目标体现,从源头上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目标指的是职业技能的关键点,包括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而以技能目标来概括,与“目标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的概念有本质区别。其实,目前高职教育的每门课程,都可以,也应该按照能力本位的思路,在一级总体目标之下设置二级培养目标,即使是大学语文、外语等课程,高职阶段,重点已不是词汇、语法的学习,而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应该用听、说、读、写技能目标统领教学全过程,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等级目标要求,按照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毕业生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高级职业资格证,毕业生要达到高级技术工人的水平,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来完成,其中专业理论为专业技能目标服务。按照理实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加强职业训练,能有效完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现场,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理实一体模式的瓶颈问题

理实一体化模式能否实施,关键是师资,没有“双师”素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难以实现。培养方案和方式方法,只要认识到位,很容易改变,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支持,更需要高职院校转变观念,下大气力,做出长远规划,拿出具体措施,达到理实一体化模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1.对原有的师资进行培养培训,提高理论教师指导实践的技能。这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每年到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专业技能,掌握现场对口专业工种的操作技术。《辽宁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十一五”规划》中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对口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目的就是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二是采取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交流的办法。学校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企业工程技术人員实践技能娴熟,如果校企合作,3~5年交流一次,长远来讲,对企业,对学校都事半功倍。但这种办法目前在我国实施较难,主要因为我国职业学校近几年已从企业回归到了社会,并且受我国用人机制以及企业、事业差别的限制。在国外,比如日本,已经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教师“双师型”目标,促进校企合作,达到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做到产学研真正结合。三是创造条件,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职院校参观、调研、学习,或到我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学习,掌握最新职业发展动态,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学习培训班,使专业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技师、工程师,获得高级工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具备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2. 引进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结构;这是将来高职师资来源的主渠道。打破校门进校门,偏重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建设观念,从企业引进一部分师资。《辽宁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今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具有本科学历,并在相关实践岗位上工作3~5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人事部门将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师资建设渠道的畅通。本科举办的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出台不同于本科的师资建设方案和标准,重实践、重实际、重实效。根据辽宁省高职师资建设规划要求和政策规定,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3.从企业或生产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校内外结合,理论实践互相促进;这是解决师资不足的补救措施。在理实一体化模式刚起步,“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从企业一线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如聘请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人员,设备运用维修人员等,担任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补充专业教师不足,加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学院应该建立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保持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培养目标的稳定性和校企合作的针对性。

(三)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善校内外专业技能演练场,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衔接场地

按照省政府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要全面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到2007年全省所有的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件指标,同时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校通过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掌握企业用人标准,可以根据岗位工种的上岗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达到毕业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的目的。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业教师又是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师、考评师,这样就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同步进行,才能达到与企业、生产一线的“零距离”。

校内外专业技能演练场,应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配套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设置的各个专业,在校内都应建设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职业技能演练场所,保证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标准要求,专业课的课堂就是实训场,边讲边看边做,保证学习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重心是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怎样节约资金,保证效果,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一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二是可以按照企业发展定位和生产一线设备设施运用情况,独立建立校内职业技能演练场,大型、贵重设备可以利用仿真、模拟设施,配合现场实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三是可以建立校内简易实用的职业技能训练场,利用现场废旧设备,购置可拆装零部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训练需要建设。四是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弥补校内设备的不足;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证学生见习、实训和实习。无论哪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

论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信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关心下,通过高职学院共同努力,实践教学会越来越规范,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会大力推广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2]辽宁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十一五”建设规划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朱宝春(1968—),女,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