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韩剧在中国都有着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并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韩流”。文章试从韩剧的商品化、类型化、世俗化三方面特征论述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韩剧;商品性;类型化;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 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10-02
1997年,第一部正式引入中国的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意外的大获成功,从此,韩剧就开始了在中国辉煌的十年历程。《人鱼小姐》《黄手帕》《看了又看》等一系列的韩剧先后被引进,一时间中央八套的海外剧场牢牢的被韩剧占据。在中央台以引进家庭伦理剧为主的同时,各个地方台则如火如荼的引进了大量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如《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皇太子的初恋》等,在收视率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韩剧热潮在中国达到顶峰的是2005年湖南卫视引进播出的历史剧《大长今》,9月1日开播当日收视率就达到了2.13%,在此之后便一直呈上升之势,最高时甚至达到了4.9%;“十一”期间剧情进入高潮部分后,其收视率就始终稳定在4.8%左右,比第二名高出82%,以绝对优势位居全国收视率第一名。
在商业浪潮中,随着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热播,韩国的饮食、服饰、音乐等文化也相继袭来,成为了一股来势汹汹的“韩流”。《冬季恋歌》中的牛角扣大衣自播出后就成为绵延几个冬季不褪色的潮流服饰,而裴勇俊的眼睛和围巾更是大街上少男少女必备的时尚单品,至于《对不起,我爱你》中的彩虹毛衣,《天国的阶梯》中的情侣吊坠,更是举目皆是。而自《大长今》之后,中国的大街小巷就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了许多的韩国料理店,济洲岛更是成为了国人新兴追捧的旅游热点。这十年间,韩国的各色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我们熟识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同,韩剧代表的是另一种文化类型,即大众文化,而其自身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大众文化的烙印。
最为突出的就是韩剧商品性的特征。阿多诺说,大众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和销售而生产的。韩剧即是如此。从生产方式看,韩剧本身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艺术品产生的。在韩国,电视剧的制作是一个产业,而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其流通方式看,韩剧进入中国是韩国发展对外经济策略的一部分,在2004年的时候,韩国政府就决定将影视剧出口纳入“出口支持对象”,影视产品的出口享受同传统产业相同的待遇。从其播出方式看,韩剧采取了独特的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在开始时,并不规定最终结局和确定的长度,而是在播出的时候,根据观众的反馈来决定。如果反映好,故事就一直发展下去,如果不受欢迎,就立刻结束故事。“比如电视剧《天下女人》最初计划拍摄50集左右,但由于其收视率最高曾达到过55.3%,平均收视率也达到34%,就连韩国世界杯足球赛也不能使其收视率下降多少,因而它最终拍摄了150集,在韩国陆续播放了17个月。”。作为大众文化无可分辨的一个“标记”,商业性既是韩剧成功的一个因素,也是它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商业性带来了韩剧在商品市场上的巨大成功,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同时,“市民文化因其受众基数的庞大和素质的混杂,艺术标准只能取其平均值,甚至更为低下。”为了达到商业上的成功,韩剧也不得不以牺牲人文关怀和文化批判精神为代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选择了商业化道路的同时,韩剧就不得不把市场作为自己的首要标准了。
韩剧还带有非常明显的类型化的特征。韩剧的各种文本像外貌差异掩盖不了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而同一种类的文本更是孪生兄弟,总让人有看同一个人的感觉。从大的叙事模式上看,韩剧(尤其是青春偶像剧)习惯采用两男两女的模式,女A总是平凡而善良,男B则是高大英俊年少有为,身边常有优越而任性娇纵的C,A喜欢B,B喜欢C,但因B总使A伤心,此时就需要有个同样出色的男D出现,英雄救美,A却不为所动,依然喜欢B。故事的结局当然是B发现其实自己喜欢的是A,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这一“经典模式”可谓百试不爽。从细节处看,其血缘关系也很明显。悲剧结尾的韩剧大多数都是女主角得病而亡,而且还都是癌症(如《兰色生死恋》《泡沫爱情》《天国的阶梯》等);契约结婚(《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指腹为婚(《新娘十八岁》《宫》)更是频频出现。很多人都指责韩剧的冗长,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长”,是因为不断有戏剧冲突出现;而“冗”则是说不断出现的戏剧冲突都是同一类型,只是重复而已:产生误会、消除误会、再产生误会、再消除误会……编剧动用极尽铺陈之能力,使文本一波数折,甚至数十折,直到达到观众的极限才恋恋不舍的结尾。当然,我们不能把斥责的枪口都对准韩剧,因为类型化不是它的错,这是一切大众文化的通病,或者说这是大众文化另一个突出的“标记”。类型化也是商业运做的结果。当第一批韩剧被市场接受之后,投资者发现原来观众喜欢这种形式的电视剧,于是他们就把投资向这里倾斜。“革新”是需要冒险的,很少会有人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开玩笑,因而后人就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重复,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人都投入到“重复”的生产中,标准化之风也就越演越烈了。
作为商业运做中用来讨好观众、谋取利益的产物,韩剧还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的世俗化的特征。韩剧“世俗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主题上看,“小叙事”取代了“宏大叙事”,家长里短、爱情纠葛是其主要的表现对象;从叙述方式上看,韩剧一般都采取了闭合的叙事方式,即“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模式,这一叙事结构的优点就在于既可以通过“打破平衡”使观众由犯规而获得心理宣泄的快感,又可以在最后的“恢复平衡”中使观众的道德和人格面具得以完整,因而虽然缺乏能指的内涵,但这一叙事方式却可以迎合大众的喜好;从价值判断上看,韩剧一般都有清晰毫不模糊的判断标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其笃定的结局,为的就是满足大众最基本的美好愿望。由此可以看出,韩剧的世俗化是因为其完全从大众的需要出发,为大众“量身制作”。很多批判者将“世俗化”标记称为“媚俗”甚至是“恶俗”,意在指控韩剧(也包括其他的大众文化类型)为了迎合大众的品位而丧失了文化应有的批判的内核,以牺牲艺术价值和精英立场为代价来获得商业上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利润,从而把文化打入了庸俗化、虚假化、浅薄化的地狱之中,带给大众的更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快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大众也有娱乐的权利,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正是把以前被所谓的“精英”者把持了太久的话语权还给大众,集中表达了大众社会的世俗愿望,对权威和神圣的消解是为了把大众从其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使大众得到娱乐和宣泄的快感。
坚定的站在大众文化阵营中的韩剧在收视率上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且为制造者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但也为此不得不放弃了一部分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市场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才是其长久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刘原.在“韩流”的背后—解读韩国电视剧[J].当代电视,2004,(5).
[2]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鲍可欣(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