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渝鸿
在思考如何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数字德育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感受着数字德育带来的校园德育的显著效果。下面是一节承载数字德育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大家分享。
课题:真的眼见为实吗?(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复习课)
学科目标:photoshop和flash的功能应用
课堂模式:分组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要求:1.各组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老师的任务,并填写任务报告。2.组内针对老师《任务报告》所提问进行讨论。3.各组派代表全班分享。
教学样例: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判定著名的《埃冰斯幻觉》中黄色圆与紫色圆的大小?(图略)
直观感觉:紫色圆明显大于黄色圆
探索过程:方法1:在flash中导入《埃冰斯幻觉》,利用鼠标移动,可以在“信息”面板直接看到坐标的变化,从而精确地测量得到两个圆的直径。
方法2:利用flash中的运动动画功能可以将黄色圆移动到紫色圆上,两者完全重合。
科学结论:紫色圆黄色圆等大
积极思考:本来按人们习惯,深色应该收缩。但是当二者放在一起的时候,黄圆被围住它的大黑圆“衬托”得“小”了;紫圆片被围住它的小黑圆片“衬托”得“大”了。
分享感悟:1.参照系对于我们看待事物非常重要;2.和自己比较,克服自卑感和自大的盲目性;3.不轻易相信,多问问什么?出现问题多沟通多交流……
任务报告:任务一,《比泽尔德幻觉》图中所有的红色看起来都一样吗?任务二,证明这幅《色差幻觉分析》图中A方块和B方块的颜色是一样的。任务三,《黑林图形》中两条竖线平行吗?任务四,《弗雷泽螺旋》图中是螺旋线还是同心圆?
本节课使用5张经典的心理学图片作为教学媒介,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学科教学目标,利用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建构了隐性的德育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数字德育高效性、交互性、趣味性、时效性、隐蔽性和预见性等特点,巧妙地回避了传统德育的简单说教所引发的阻抗。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呈现形式的新奇与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心理防卫系统被完全打开,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进一步思考而领悟教育内容,展示了数字德育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本课探索《色差幻觉分析》图中方块A和B颜色是否一致时,学生们利用photo-shop 7.0中导入《比泽尔德幻觉》,利用颜色吸管工具,从A、B两块中分别取色,观察它们的颜色值都是:107、G107、B107。当看到这一幕时,学生们先是表现出惊奇与怀疑。这种心态促使他们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这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事实的探究。当他们用多种方法多次验证,确认A和B颜色完全一致后,继而推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包括对师生的看法,对同学关系,对父母的理解;了解环境、心态和情绪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客观问题的看法等等。每次我听着他们的发言,都觉得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谢谢我的学生们带给我的感动与收获。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先记录下学生的“直观感觉”,然后再复习信息技术工具和学科技术的使用,学生自主展开积极的“探索过程”,并进一步得出“科学结论”。这些得出的结论,或验证、或否定肉眼给出的直观感觉。此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兴奋,同时也会轻易发现“眼见未必是真!”这一结论。明白有时我们的眼睛和自我的判断,也同样会“欺骗”我们。当这种心理思考产生的时候,正是我们教育的最好契机。此时,教师利用《任务报告》作为引导,悄悄地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理性思考,引发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感悟分享”阶段进行意识化。并对全班同学的感悟进行汇总,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诠释学生生活中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刊中刊编辑 王雪莉 朱桂英 付江泓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