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制度,何来人文?

2008-03-06 07:57杨国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内驱力校长人文

杨国新

案例:

新任校长对学校考勤制度非常不满。在上任伊始,他就制定了严格的签到制度,具体由办公室负责。制度规定了教师签到及签退的时间,并提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家庭琐事耽误了签到时间,就借口“有事”请假。有的教师因为偶然不可预测的事件迟到了,例如孩子生病,就找校长说理。面对满含委屈的教师,校长说:“既然规定了制度,就得按制度执行,不能通融。”校长的“新政”引来了教师们的一片怨言。

还由于签到的地点过于集中,一到上下班时间“办公室”的门口和走廊里就排起了长队。这就进一步激化了校长和教师们之间的矛盾。教师们认为,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地方,在管理中校长应该想办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发扬民主作风。其实,校长也很苦闷,他不明白教师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困惑地问着自己:“难道我错了吗?”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凸显了制度和人文的矛盾。教师们希望校长能用一种宽容抑或人文的方式管理学校,校长的管理方式与教师们的期望还有差距。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把教师在校的时间当作考察教师的惟一指标。但是,忽略学校的发展阶段,无视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一味地追求人文管理,于学校发展也未必是好事。在看待制度和人文的关系上,还有很多深层面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去思考。

“签到制”,为什么产生了让校长和教师都不愿看到的教育效果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畅通的运行渠道。很长时期以来,一些校长习惯把自己推到管理的最前沿,校长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这种管理方式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与新课程倡导的民主与法制也相去甚远。魏书生老师在教育管理中,倡导“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模式。这种把管理分解细化的运作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如果校长不把自己当作控制教师“时间”的第一执行者,就不会出现很多把“有事”当作借口的请假。如果校长不把签到的场所固定在“办公室”,而是把责任分散到各级部门,还会出现“签退”教师排成队的现象吗?很显然,制度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制度的执行方式上。

人文管理是管理的应然状态,但是,就现在学校发展阶段来看,人文与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学校管理中,只有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学校才能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在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视野中,激发待成长者的内驱力几乎成为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激发内驱力,是考验管理者品格和眼光的大问题。是依靠条分缕析并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呢?还是依靠包括校长人格在内的人文关怀呢?

作为校长,应该选择适合“校情”的管理模式。在对学校管理的评价中,人们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共同认识:人文优于制度。可是把建平中学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一所乡村中学,效果会怎样呢?水土不服!这个道理早被证明了无数次。前几年,一些校长外出学习名校经验,盲目照搬先进,结果造成了教育教学的混乱。个中原由,一是缺少了对“名校为什么成功”的深层次追问;二是忽视了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到这两点,是为了促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制度和人文的辩证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其一,一些学校之所以取得让人羡慕的成就,早期有序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功不可没的;其二,是否可以重构我们以前固有的认识:判断管理模式不以“标签”论成败,即抛弃人文制度论,只要是有效的就算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乡花官小学)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内驱力校长人文
人文
培养内驱力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