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作为核心部分的证券市场有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下一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成长性的强大推动器。资本市场的深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8中国证券市场展望”大型研讨会适时地就资本市场深化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资本市场对中国居民收入资本化过程的实现,对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逐步改变资本的形成方式,彻底化解传统金融风险等都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发展和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运行规则和准则亟待建立
也许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深远影响,也许由于时间太短、经验不足的缘故,中国资本市场现行的运行规则和准则,充满着计划经济的精神。可以设想,这种充满计划经济精神的市场运作规则和准则与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是多么地格格不入。这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碰到一起,受损害的只能是资本市场本身。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拉郎配”中国证券市场为什么“垃圾股”泛滥、“过度包装”盛行。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准则所透出的计划经济精神,在股票发行和上市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不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准则进行根本性改革,就不会有市场的深化。当务之急需要进行根本改革的运行规则和准则是,交易主体资格确认的程序和规则,违规、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志,监管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等。
我们所需要建立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和准则,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精神。这些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精神的运行规则和准则,首先必须包括:发行与上市的市场准入制度,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和事后审查,违规,违法行为的量化标准,市场兼并的效率准则和自主原则等。
扩大流通总规模提高内在价值
市场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内在质量的提高,是市场深化的必经之路。市场规模的扩大,应当注意保持适当的速率和频率。我们既不能毫无根据地不顾市场的承受力盲目扩张,更不能顾虑重重而停滞不前。我们始终认为,就中国证券市场而言,20%左右的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是恰当的,必要的。
在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对市场内在价值的提高给予特别关注,要特别防止为争取股票发行额度而出现的“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就是造假,是“垃圾股”的始作俑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筹资需要而损害这个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为了提高市场的内在价值。一方面,我们要真正形成“吐故纳新”的淘汰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对“过度包装”造假行为的责任人,包括上市公司、证券商、各类中介机构给以严厉惩处。
增加上市品种和数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性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一趋势对金融工具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活动的多样化趋势,客观上要求金融工具必须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深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等价的。
我们既要使现有的市场品种如股票(A,B),债券(国债和企业债)、基金等更加丰富,又要研究、开发并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推出一些新的投资品种,如可转换公司债金融债权证券等,还可以研究一些衍生性金融工具。
中国的金融结构之所以没有实质性变革,市场形态之所以长时期处在粗放的状态、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金融工具创新不够,单一且呆板的金融工具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建立在需求多样化基础上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应当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投资主体结构的制度安排
《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的颁布,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投资主体结构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它为证券市场注入了一笔相对稳定的资金,提供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为投资组合和专家投资机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更主要的是,它为改善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提供了新的制度安排。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意味着证券市场的交易体制会发生这样的变动趋势:营业部体制一经纪人体制方向的发展;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一规范意义上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方向变动。投资者结构和交易体制的上述变动趋势,无疑有助于提高市场在突变情况下恢复流动性的能力。
维持适当低的利率水平执行相对低的利率政策
利率是直接影响资本市场深化的决定性因素。高利率势必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深化。适当低的利率水平,是中国资本市场得以深化的基本政策前提。
经过1996年的两次利率下调和1997年的第三次利率下调后,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基本到位,中国资本市场深化的基本政策环境开始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