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球资本市场上中国的地位日趋重要

2008-03-03 05:49
资本市场 2008年1期
关键词:资本香港经济

方 正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就中国经历前所未有的急速发展而跃升成为主要经济强国,并为香港带来新的挑战及机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去年10月,我在香港召开的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午餐会上,也曾经谈过这个主题。当时面对的都是香港商界的领袖,其中不少更在内地开展业务,我相信他们对这个题目都有丰富的亲身经验和体会。

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本世纪的传奇,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更备受全球注目,大家都能感受到,每一次内地出现金融政策变动,都会对香港的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在讨论中国当今的发展如何为香港带来挑战及机遇前,我想花些篇幅,回顾一下这个中国传奇,及当时为中国的成功之路打下基础的远景宏图。

回望远景宏图一路走过30年

一九七八年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经济改革。当年,邓小平先生引入“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为市场力量对经济发挥影响力打下了基础,中国随后向海外的资本及企业家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

八十年代

一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大部分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倚赖由出口带动的增长。由于内地拥有大量廉价的技术劳工,低廉的投入成本《例如公用设施》及大量低成本的境内储蓄等有利条件,内地的经济日益蓬勃,与此同时,经常账盈余日增。

九十年代

伴随着生产的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开始被视为国有企业筹集资本和对境内储蓄存款进行有效分配的重要渠道,因此资本市场重现生机。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运营,取代了场外交易市场,而深圳证券交易所随后亦于1991年7月投入运营。

不久之后,香港即受惠于内地资本市场改革的试点计划:1993年,若干国企转型为股份制公司,以便在内地交易所及包括香港在内的境外市场挂牌上市。这项政策使“H”股及“红筹股”得以在香港挂牌买卖,与此同时,香港市场也为内地国有企业改革和引入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促进了两地市场的共同发展。

虽然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内地的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这些经济成就令内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承受了不少压力,而改革的过程也未臻完善。

二十一世纪

踏入两千年以来,中国渐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强国之一,坐拥全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在过去30年,中国的本地生产总值取得平均每年9%的实质增长。在2007年度上半年,中国的经常账盈余已达到本地生产总值的10%,较2004年的3%大幅增长。这一趋势使中国迅速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其总额目前已超过14.300亿美元的水平。今日,中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系,贸易额亦位居全球第三位。

自2000年开始,内地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及金融改革,例如银行及国有企业的注资重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2007年8月,上海股市以市值计位列全球第六(香港名列第七),在亚洲则排名第二(香港位列第三)。

虽然内地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新兴市场的阶段,所以投资选择有限,资源分配的效率亦比不上一些具备成熟金融架构及完善市场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国家领导亦明白发展过快可能会带来的挑战。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曾表示:“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的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引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控制通胀率。

在了解过这些基本背景之后,我现在想讨论的是内地的上述发展。究竟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有什么样的影响。

配合中国不断转变的资本需求

内地目前的情况是过剩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该现象与内地经济转型初期时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早期,中国是资本进口国,而香港则成为其他国家进入中国的桥梁。香港作为内地公司的集资中心,协助国企筹集资金以进行拓展,提高管治标准及扩大国际知名度。这样,香港便扮演了让国际资金“走进去”的平台角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优质国企的上市令香港及香港以外的投资者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分享中国经济起飞的成果,赚取丰厚的回报。尽管香港已有约一半的市值来自中国股票,但投资者对投资中国的热情仍然有增无减。

正如我在上文所提及的,庞大的贸易顺差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此外,随着中国的银行向出口商购买外汇,更多人民币流入金融体系。鉴于金融工具的选择不多,存款利息又偏低,投资者逐渐将储蓄投入到股票及物业等其他类别的资产上。上述转变,以及容许资金自由流动的改革都非常重要及须稳步推进。此外,这些改革亦必须审慎地进行,以确保有秩序及平稳地过渡,这一点亦是众所公认的。

与此同时,内地当局持续采取务实态度,愿意尝试有限度地开放资本账户,将部分资本投放于境外市场。该项尝试为香港带来了另一独特的机会,即担当协助内地资金“走出来”寻找境外投资机会的平台角色,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据非官方统计,在2006年启动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下,已有23家内地银行,11家基金管理公司,及4家证券公司获准开办QDII业务,其中银行与基金管理公司获批投资海外的额度分别达到160多亿及190多亿美元。此外,该计划亦扩展至包括信托公司及保险公司,以及香港更多类别的金融产品,在若干情况下这些机构更可投资于香港以外的市场。

最近内地当局亦有计划放宽内地个人在香港市场投资。我相信,在内地经过详细研究各项细节及有关风险等问题后,正式推出计划时,将会更进一步凸显香港作为国内资金投放于境外市场的平台的角色。

2006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任若干国际机构负责管理理事会一大部分拨作境外投资的基金。这些国际机构大多都在香港开设重要业务,或与香港有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于2007年9月29日成立,为中国管理庞大的外汇储备另辟蹊径。中投公司将会管理一部分官方外汇储备,开办时的资产总值约为2.000亿美元。香港能否有机会为中投公司提供服务,将取决于香港的金融机构及专业公司是否具备敏锐及灵活的业务触觉。

迎接中国改革的挑战

香港将会是内地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试验地,资本市场开放成功与否,足以影响内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步伐及范围。香港已有先拔头筹之利,为了维持竞争优势,各市场中介人及参与者在争取内地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提高市场质素,以及维护香港作为公平有序和效率卓越的市场的声誉等方面,都

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香港亦应在区内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吸引更多公司来港上市,从而增加上市股票及产品的类别及数目。

鉴于内地投资者并不熟悉香港的运作、管治及制度,投资者教育亦相当重要。就此而言,香港证监会将会发挥作用,协助内地监管机构及中介人增加内地居民的投资知识。为了吸引内地投资者,香港上市公司亦可能需要协助内地投资者包括内地基金经理了解公司业务。

在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香港一直都受惠于中国改革进程的每个阶段。而香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香港人独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逆境还是顺境,都能鼓足干劲,确保香港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来维持竞争优势。香港有运作良好的市场机制,并且汇聚了国际顶尖的金融机构及专业公司。

香港在参与中国的转型及享受有关成果方面早着先机。随着中国向前迈进及发展本身的金融市场,香港自然需要不断重新定位以保持竞争力。这是个既演进又充满竞争的过程。每个市场都有适合自己的定位及所需扮演的角色,关键在于它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为预期中不断转变的需要做好准备。

我们从历史发展中已看到,多年来纽约和伦敦这两个金融中心是如何满足一个大型经济体系的金融服务需要的。就接近本地市场而言,一直都有人对国家计划发展上海成为主要金融中心一事表示关注。我相信,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能为沪港两地提供足够机会去满足国家的需要。

事实上,上海和香港可以互补不足,而这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上海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我确信它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香港则可继续为希望进军国际市场的公司担当连接世界各地的桥梁角色。但正如上文所讲,香港必须继续灵活变通、敏于响应及锐意创新,才能维持自身的吸引力,并继续成为那些希望在境外市场寻找机会的内地公司和投资者的首选金融中心。

结论:香港发展机会一定大于挑战

我想提醒投资者,全球金融市场正严重受压,而有关影响依然持续。尽管目前环球市场与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时相比已较平静,但仍然存在很多不明朗的因素,使得美国甚至全球各地的经济增长都有可能放缓。部分投资银行已在2D07年第三季出现非常严重的亏损。不过,由于内地和香港的股市在该次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轻微,事实上更持续上升,很多投资者对各主要股市似乎已恢复信心,并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

然而,投资者应保持警觉,密切留意市场的基本因素,在做出投资决定时,务必审慎。历史告诉我们,亢奋的乐观情绪过后,随之而来的通常都是低落的悲观情绪,但要确定转折点何时出现却是一个难题。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绪主导,并会随着投资者对某些消息及事件做出集体响应而突然改变。

总之,我想说的是,新年伊始,我们祝福中国转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担当日益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香港资本市场将要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中,我们认为,发展的机会一定大于挑战。同时祝福并相信只要香港人继续保持正确的态度,精神及灵活性,香港便有足够能力迎接挑战,参与竞争,从而维持其蓬勃发展的经济体系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猜你喜欢
资本香港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香港ifc商场
香港
经济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