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珠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活动,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厌学好动等等。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进而影响上课进度和效率。那么,如何克服不良的课堂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我因素的管理。可从两个方面人手:1.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流畅的教学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积极的注意信号。教师应该避免毫无过渡地从一个环节跳到另一个环节;或从这个活动转到那个活动;又或者无端地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内容,翻找准备材料;或中断上课处理一件完全可以课后处理的事情。这些都会引起教学过程的不流畅,从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生成。2.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一个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充分地备好教案学案,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与感染力。学生如果被教师的精彩教学所吸引,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认真地学习,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建立和巩固有效的课堂规范。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就应该考虑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但是规范既要体现教师的意志,还要考虑学生的意见。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难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应采用针对性的策略。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例如: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抑郁、乱涂乱画、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等,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或课后谈话等手段转变其行为,而不宜突然提问,因为学生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其结果会适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再如:发现学生交头接耳,教师不一定就要大声批评,不妨停下讲课,静一会儿,学生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既能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如:喧闹、故意抬杠、戏弄同学、顶撞老师、敲打作响等,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对于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教师宜走近学生提醒他。如果教师一见班上有“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当众训斥、罚站或叫“滚出去”等,都是不妥当的,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当然,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让学生过分难堪,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警觉性,又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最后,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犹如神经中枢,决定、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教师要从内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以博大的胸怀诚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及时捕捉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把关爱贯穿于课上、课下以及与学生日常交往接触的过程中。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第三,教师要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用生活中的事实去说服他们,用渊博的学识使他们信服,再用有效的方式教给他们本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纠正课堂问题行为不是课堂上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一个好的教师还要懂得如何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功夫放在课外,对学生热爱关心、严格要求、平等对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学生从畏缩、紧张、焦虑、孤独、自卑或缺乏自信中解放出来,从任性、无理取闹、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