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祥 黄志萍
自2005年秋季学期起,我县在市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后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揭开了“新课改”神秘的面纱,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践。三年来,新课程改革理念被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都在发生变化。“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对教师的职业定位观念正在被打破,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深入教育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山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相对薄弱,信息比较闭塞,实施新课改,转变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难度。有些中老年教师满足于现状,对新课改热情不高,进取心不强,认为学历合格了,职称到手了,工资也高了。只要按部就班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完成好教学任务,就算成绩一般也没关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关心、帮助这一群体,帮助他们摆正心态、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客观地反思自我,正确地面对现实。其实,中老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无一不是年轻教师应该学习的。就我校而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多数在中年教师这一群体之中。只是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对较深,对目前教学评价制度、评价方式的变化的认识有所滞后。
其次是要处理好新课改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把评价改革等同于考试改革,认为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的改革。认为“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必将影响教学质量”。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评价改革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口头评价,随时评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则是其中一种较为严格的具体评价方式。考试改革与评价改革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考试改革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对考试结果处理的改革。可见,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取消考试、不重视考试,考试仍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打破“考试万能”的神话,同时也应强调教育教学中取消考试是“万万不能”的。那种片面认为“减负”、“减压”前提下,少布置或不布置学生作业,而考试不重要了,必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对于农村山区学校学生来说,作业量、考试次数远远还达不到训练量,更不说超负荷了。因此至今也还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提出要在我国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倡导不要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选拔考试还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有效办法之一。诚然,考试也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关注考试,但不是一切为了考试,要在考试的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便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科学的导向。因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制度,督促检查考试的全过程,对考试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第三要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就必须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环境和工具。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那些不择时间、不择问题、牵强附会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新课堂形式主义必需改变。自主探究要看教学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否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合作学习也不等于简单的讨论,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合作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基础决定,同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合作”、“探究”必须依据本地、本校、本班级学生及教材等具体情况实施,切勿流于形式、表面化、表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