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与国家的贫弱、破碎、分裂相对应,巴基斯坦的政治历史残酷而又坎坷。
1947年,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印度的穆斯林缔造了一个名字美好的庇护所“巴基斯坦”——纯净和清洁的国家。然而,一场绝望的大迁徙为建国的喜悦蒙上了阴影,也为未来的战乱留下了伏笔。接近1000万的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入印度;同样,几百万穆斯林也扶老携幼,躲进巴基斯坦。在这次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的人口迁移中,共有50万人死于非命。
真纳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期待巴基斯坦为伊斯兰融入现代世界做出表率。在那个初具雏形的民主政体里,宗教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政治角色。遗憾的是,真纳领导了巴基斯坦仅仅一年多时间,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成为稳定局势的惟一人选。作为真纳长期的副手,他继续了开国领袖的世俗化道路,试图为巴基斯坦制定一部宪法。1951年,在成功挫败一场军人政变后,利亚格特•阿里•汗倒在了刺杀者的枪下。凶手被愤怒的群众当场打死, 以至于行凶动机至今不明。
利亚格特•阿里•汗的死从根本上破坏了新生国家民主的根基,再也没有一个能为矛盾的各方所接受的公认的领导人了。巴基斯坦的政治动荡拉开了序幕。
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的11年间,巴基斯坦先后更换了四位总督或总统,政府总理7次易人。
当文官政府难以解决堆积如山的问题时。顺理成章地,军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958年10月,军方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发动了不流血政变,把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遣送出国,自任总统,对全国实行军法管制,开始了他对巴基斯坦长达十年多的统治。
在阿尤布•汗执政的后期,持有不同政见的各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军队内部也发生动摇。1969年,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迫使阿尤布•汗将权力移交给陆军参谋长叶海亚•汗。巴基斯坦依然处于军法管制之下。
1970年,叶海亚•汗举行了巴基斯坦建国23年来的第一次大选。这个重归民主道路的举动却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
因为真纳的坚持,巴基斯坦拥有了少见的“双头版图”——印度被夹在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间。不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长期由西巴人把持,厚此薄彼的政策使东西两地存在深刻的矛盾。选举胜利使东巴人看到了统治国家的希望,却遭到了叶海亚•汗和西巴领导人佐•阿•布托的联合抵制。
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叶海亚•汗立即对东巴进行军事镇压。同年12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对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
失去了东巴的巴基斯坦人再也不能容忍军人政府,议会中最大政党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高领导人。
佐•阿•布托贯彻了真纳的“伊斯兰社会主义”道路。1972年,布托政府开始对巴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制定了诸如取消文官特权、限制军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对工业和金融业实行国有化、土地改革等政策和措施。布托的改革引起上层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以及军官和高级文官的不满,政局再度出现动荡。
为了控制军方,布托越级提拔了齐亚•哈克担任陆军总参谋长。最后,这个“自己人”发动政变并把布托送上了绞刑架。政变者以谋杀罪对布托提起了诉讼。1979年2月6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宣判了布托的死刑。两个月后,他被秘密绞死在监狱里。
巴基斯坦进入了第三个军人统治时期。客观上说,齐亚•哈克统治时期,巴基斯坦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在他执政期间,成功和失误并行,功名和危险同在。
1988年,齐亚•哈克乘坐的飞机神秘坠毁。令人奇怪的是这一事件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调查,事故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军人政府瞬间分崩离析。此后近十年,贝•布托和纳瓦兹•谢里夫轮流担任总理,但“腐败无能”的评价也如阴影般挥之不去。
1998年,文官政府内部再度出现冲突。以谢里夫总理为一方,以总统和巴基斯坦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为另一方,双方以修宪为工具展开了权力争夺。穆沙拉夫是这场斗争的真正得益者。
历史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重复自己。谢里夫提拔了本已升迁无望的第一军军长穆沙拉夫为陆军参谋长,但双方很快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最后同样酿成了政变。
1999年10月12日,谢里夫宣布将穆沙拉夫撤职,此时的穆沙拉夫正坐在从斯里兰卡飞回卡拉奇的飞机上。谢里夫不允许穆沙拉夫在巴基斯坦任何机场降落,穆沙拉夫则利用飞机上的通讯设备向忠于他的部队下达了政变的命令。在只剩下7分钟燃料的情况下,政变成功,飞机安全降落。
在公审中谢里夫不能亲自出庭辩护,最后被法庭以恐怖主义、劫机和企图谋杀等罪名判处终身监禁;2000年12月10日,谢里夫获赦并流亡沙特阿拉伯。
25年的文官统治,35年的军政府管理,构成了巴基斯坦6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