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江
感冒了,很多患者都会自己用点药,有时,疗效还不错,药到病除,省去了看医生的麻烦。由于感冒药多数为非处方药,自行购买十分方便,可以随到随买,随买随用,这就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目前,各级药房里,感冒药的名称繁多、成分各异,如何正确选择、合理应用,尤其是已患有某些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当如何正确使用感冒药物,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般人群:对症选药
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对于西药而言,感冒药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镇咳祛痰药、抗病毒药等。
对于只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感冒初期卡他症状的患者,可以选用含有抗过敏和缩血管成分的感冒药,如:新康泰克。只是单纯的发热头痛而没有其他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只有解热镇痛的单方制剂,如:必理通、百服宁或泰诺林等其中的一种。在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症状基础上还伴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卡他症状的患者,可选择含有解热镇痛成分、抗过敏成分、缩血管成分的药物,如:泰诺,白加黑、日夜百服宁、速效伤风胶囊等。对于还伴有刺激性干咳的患者,则需要选用含有镇咳成分的感冒药物。如:泰诺、白加黑、日夜百服宁等,咳痰者可选用含有祛痰成分的感冒药,如:瑞可尔。若为病毒性感冒则可选用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感冒药,如:感康片、快克、泰克胶囊、新速效感冒片等。
选用中药治疗感冒的患者应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药,如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风热感冒可选用辛凉解表药。如风热感冒颗粒、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
特殊人群:谨慎用药
很多人在感冒的同时,还患有一些其他的慢性疾病。这些人在选用感冒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必要时需咨询医师或药师。下面,就对这类特殊人群的用药做一介绍:
慢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的感冒药。感冒药中的解熱镇痛药物多数会对肝脏产生毒性,尤其是肝功能减退的患者,药物的毒性反应会加重。比如,对乙酰氯基酚在给药后其中间代谢产物会对肝脏产生毒性,对于慢性肝病或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可加重肝损害。因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严重肝功能减退的患者应慎用含有本类药物成分的感冒药物。
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慎用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大多数都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阿司匹林。因此,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禁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感冒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性相对较小,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可以选用。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及时关注自己的溃疡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加重凝血障碍甚至引起出血,因此,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如血友病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禁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虽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弱于阿司匹林,但也可能加重出血倾向,因此,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也需慎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虽然发生率比较低,但已出现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还是应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哮喘患者阿司匹林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所以,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选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感冒药。另外,哮喘患者有可能对其他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有交叉过敏反应,发生轻度的支气管痉挛,或加重哮喘发作。因此对于含有此类成分的感冒药也应慎用。
痰多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右美沙芬和可待因具有镇咳作用,可影响痰液的排出,使大量痰液阻塞呼吸道。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会抑制腺体的分泌,使痰液变稠而难排出。因此,痰多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应慎用含有这些成分的感冒药,以免加重不适症状。此类患者在应用感冒药的同时,可以加用一些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复方甘草合剂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布洛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因为这几种药物可引起尿潴留及水肿,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感冒药中的解热镇痛成分,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都有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尤其在肾功能低下吋还会加重对肾脏的毒性,金刚烷胺经肾脏排泄,会引起肾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此类成分的感冒药。
特别提示
感冒药中的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可引起嗜睡,故从事危险职业的患者,如高空作业者、操纵机床者、驾驶员等应避免使用含有此类成分的感冒药。
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可能会引起眼内压升高、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患有青光眼、膀胱颈部梗阻、前列腺肥大、甲亢的患者应慎用含有此类成分的感冒药。同时这些患者还应慎用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因为盐酸伪麻黄碱可引起水肿、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感冒药尤其是中药时,应使用无糖型制剂。
感冒药中所含的许多成分,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右美沙芬、可待因、金刚烷胺都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用药前一定要先咨询医师或药师。
(编辑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