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是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发展起来的。民俗对民族电影影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具备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民俗不仅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影像而存在,同时,也在电影情节结构以及深层表现空间中发挥作用。借助民俗所诱发出的情感状态,电影的意义才真正得以释放,因为民俗所蕴积的文化情感是电影真正完成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关键词 民俗 民族电影 形式 结构 风格
〔中图分类号〕J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1-0093-06
王志敏先生曾在几年前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美学的设想,理由有二:“第一,尽管电影是‘舶来品’,但电影仍然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不同于法国电影、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显然应当以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为主。第二,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其思想来源,不仅应当包括当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应当包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强调这一方面。”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习俗与民族电影美学建构的意义”研究课题成果。
①王志敏主编:《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第5页。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从民俗与电影关系的视角,进一步考察其对中国电影“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所产生的影响。以往对民俗与电影的研究偏重于它的视觉层面,显然远远没有触及到它在中国电影表意体系中所体现出的更多价值意义,而这又和观众接受心理中由大的文化习俗所决定的前理解结构等问题紧密相连,片面的阐释必然会阻碍对电影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的更深入的理解。另外,从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考察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俗的确处于电影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艺术家对民俗的把握和呈现,与观众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默契的互动关系,因此,小到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大到情节结构的安排设置,均能让观众体验到一种源自于民族文化的美的感受。
一
在中国文化以及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下,“影戏传统”、中国卷轴画式的构图方式以及充满意境的画面处理等形式构成特征,使中国电影具有了鲜明的民族形式特征。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民俗被不同时期中国导演所运用,并且使他们的电影闪现出奇异的风格色彩。电影中的民俗既作为被拍摄对象而存在,同时,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以此影响到民族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建构,并强化着民族电影的语言特点。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从将各类民俗作为民族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特征点缀在电影之中,到电影人有意识地把民俗作为电影形式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并逐步成熟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对于这样的一个概括,我们不妨先从电影在不同时期的个案表现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比如,拍摄于1950年的《陕北牧歌》,陕北民歌不时穿插在电影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