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传统预算软约束理论模型不是从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赶超战略背后隐藏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本文试图通过自生能力来模型化预算软约束,模型表明,隐藏在预算硬约束背后的预算软约束是政府强加给企业的多目标造成的,多目标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硬化企业预算约束的一阶措施是消除企业的政治目标。
关键词 预算软约束 政策性负担 多目标 自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1-0060-07
一、引言
自从科尔奈(Kornai,1979;Kornai,1980)首创预算软约束科尔奈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是指:当企业的收益不能抵补成本时政府对企业进行救助的行为。科尔奈(Kornai,1998)本人对预算软约束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做过一个评介。概念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预算软约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各种分析中,比较典型的分析有:支持性组织(比如政府或银行)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比如企业),以Dewatripont和Maskin(1995)为代表;父爱主义诱使支持性组织救助困境中的企业,以Kornai(1980)为代表;政客从政治支持的角度出发为困境中的企业争取补贴,以Shleifer和Vishny(1994)为代表;多层次科层控制的领导人从声誉的角度出发阻止企业的财务失败;支持性组织为了避免企业破产的经济溢出效应(“太大而不能破产”)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支持性组织受腐败(裙带关系)影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这些分析在Kornai、Maskin和Roland(2003)的一篇综述中有很好的评介。但是,许多分析属于外生解释,不能跟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甚至一些公认的内生解释也不能除外。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预算软约束之所以能够普遍存在,是因为计划经济国家采用了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这一战略决定了企业除了承担经济目标以外还要承担政治目标,这种企业的性质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张宇燕和何帆(1996)把国家行为决定的企业的约束条件视为国有企业的独特性质,国有企业的发源地不是市场而是国家的行为。刘世锦(1995)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制造”的“社区单位”。企业的政治目标就是国家或政府强加给它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给政府带来了政治利益(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