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解释学的哲学转型的一个重要动力

2007-12-29 00:00:00何卫平
人文杂志 2007年1期


  内容提要 西方解释学的哲学转型是在德国完成的,它的第一个阶段直接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关,后者的“唯有圣经”的原则推动了字义解释的发展以及圣经解释学和语文解释学的结合,同时近代启蒙的理性精神以及由此开始兴起的历史意识,激发了人们对超越具体内容解释的一般方法论的兴趣,最后在浪漫主义的代表施莱尔马赫那里导致了一门真正的作为哲学的解释学在西方的最终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与交汇构成了它的重要动力。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着重突出了路德和施莱尔马赫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解释学 信仰 理性 新教 路德 施莱尔马赫
  〔中图分类号〕B0893;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1-0001-08
  
  我们知道,西方解释学的哲学转型通常也表述为“从局部走向一般”或“哲学化的进程”。是在德国实现和完成的。从16-17世纪开始,它经历了四个世纪,一共有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两个阶段指近代和现代;两个层次指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我们这里着重在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层次上进行探讨,之所以如此,除了它的基础性的地位外,还在于它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一、西方解释学史前史的相关意义的追溯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哲学意味的“Hermeneutics”(HermeneutiK)这个词以及与之相应的这门学科产生于17世纪,然而在它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发生过程,我们这里首先需要进行一种史前史的追溯,以为我们的主题作一种铺垫与过渡。
  从语词上,我们应区分“exegesis”(exegese)和“hermeneutics”(HermeneutiK),前者指对文本的考证性的“注释”、“注解”,后者主要是指解经的一般原则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增补)第1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138-139页。。特殊的原则依赖于一般的原则,它进一步演变成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学”。
  从古代学科的划分上来看,在西方,解释的艺术最初与教育的需要分不开,并伴随着这种需要发展起来。在通行于古希腊后期至中世纪的“自由七艺”(语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解释学同前面的“三科”(trivium)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涉及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解释学和后面的“四目”(quadrivium)关系不大,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解释学的归属在逻辑学的领域内。
  从词源上看,“hermeneutics”至少可以追溯两条线:一条是古希腊神话中的“Hermes”这条线尽管这在今天西方学术界还有争论,尚未取得普遍的共识(参见Jean Grondin: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Hermene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