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人们一直在期盼见到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山东作为全国课程改革的首批试点省之一,它的高考数学卷终于揭开神密的面纱,和世人见面了。
纵观全卷,细心品味,这份数学试题在忠实地、认真地诠释着新课程的改革与继承的辩证关系,较好地展示了山东命题人所理解的高中数学的新课改。在全国数学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这份数学卷从一个侧面给我国的课程改革之下的数学高考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的经验。
1 2007年山东试题的五个特点
试题的五个特点都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1.试题既着意凸现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全面考查,又体现了重视传统数学知识(特别是诸如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这样一些重点知识)在全卷中的骨干支柱地位(见附表1、附表2)。让人开眼的是,许多试题出现在新增内容与传统知识交汇之中,譬如文理皆有的(10)题,程序框图表达着等差求和,理(12)在坐标系第一象限整点中讨论古典概型问题,文(12)则是点在直线上的概率问题,理(18)则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2+bx+c=0有实根的概率,ξ分布和数学期望问题。
2.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高中数学既要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又要提供多样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数学需求。山东试题在不同学生的共性考查和文理区分上面动足了脑筋,彰显出鲜明的特色。文理两卷的12道选择题都比较简单,许多问题只需作阅读、对比、想像、验证、不需要繁杂计算便可直接判断,填空、解答的运算和思维能力要求和选择相比则迥然不同了。这对同样有数学高考的艺体生而言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一般文理科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后继的考查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试卷在必修和选修教材考查的比例上对理科与文科做了不同的要求,对选修内容,理科试卷占了69分,而文科只有41分
人们对2007年山东卷总的印象是,考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