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泠沅老师在1999年第四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典礼上作“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的演讲,同年依此在中国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作大会报告,强调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并提出一个教育教学的纲领性结论: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还得走两个极端的中间——“执其两端而用之”。那时正值中西教育理念相互交融,洋为中用的前期,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发现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等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口头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少一些内容,教多一些学生”时尚且动听;与此相应,大批的“新课标理念下的…”、“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等论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承前所言,理论可走极端,实践必执两端而取其中庸,在中西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互补,相互整合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顾泠沅老师的主张来剖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理论,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作一些冷思考,从而合理搭建有效改进学生学习的平台。
1 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与实际的学习构建形式——形神兼备、不偏不倚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涵义已有不少论著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建构主义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改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因素和思想武器。从认知、特别是学习的角度看,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构建[1]从这点看,理论上的“建构主义”是与传统的“灌输注入式”学习观直接对立的,这更为反传统的当今教育潮流和鼓吹西方教育理念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工具。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如果对建构主义的理论缺乏理性的思考,就会产生简单化的理解甚至导致认知上的错误。
文[2]中“师生就此追本溯源,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合作构造新题…”,课例反思中特意渲染新课标的精神,指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引导他们善于用批评的眼光看待事物,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把分类讨论、化归等思想运用到解题中”。但细究一下,文[2]起到的是典型的误导作用,通过浮于表面的合作探究,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悬空的楼阁,上不着天——思想方法,下不着地——解题策略,没有真正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基础——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而是用活跃开放的热闹表面掩盖了散乱低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