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系统研究晚年陈独秀思想的力作

2007-12-29 00:00:00董一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1期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
  
  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
  
  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委屈和抗争,到投入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旗帜下,到身陷囹圄,一直到最后石墙院里的寂寞人生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宏观叙述,又有对思想的形成及演变的整个过程实事求是的理论评述。作者还注意吸收了当今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观点,既重视历史本身的源流考察,又重视对某一思想的深刻剖析。作者运用历史和逻辑、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方法,将陈独秀晚年思想演变的脉络置于历史发展的轨迹之中,在科学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的基础上,对陈独秀的晚年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大革命失败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托派思想、抗战救国思想、民主政治思想等进行了较为中肯、客观的评析。这就避免了抽象的泛论和空论,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使该书的深度和信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
  
  史料丰富,著述观点真实可靠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学术界成果和文献史料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使读者深切感到作者的学术观点不是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从丰富、翔实、典型的资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这些资料包括解放前大陆及海外的报刊杂志及著述,解放后的报刊杂志及著述、档案资料。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苏联的瓦解,使得从前根本无法看到的档案文献公开出版,这些资料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出版,黄修荣主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920—1927)(第1—6辑),为重新认识陈独秀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外,张永通和刘传学编《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一、二、三),几乎选编了陈独秀所有的文章、书信等,为研究者能更真切地把握陈独秀的思想,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原始文本;还有唐宝林著《中国托派史》,披露了大量关于陈独秀与托派关系的宝贵资料,这为研究陈独秀在托派问题上的态度以及托陈之间的纠纷离合,提供了有力的资证。
  作者从多方面精心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在对纷杂的史料作出鉴别、考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理论学术专著。这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事实,求真务实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使得该书具备了扎实的史料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浩瀚繁杂史料的深厚功力。
  
  观点鲜明,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
  
  作者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例如,对于陈独秀的评价,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指出其书生式革命家的弱点和性格特征。作者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指出:陈独秀不愿受人摆布、保持独立人格的书生式傲气,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致命弱点,他一生中的任何角色转换,都伴随着浓厚的书生气质,是过程也是结局,“终身反对派”是陈独秀的必然归宿;陈独秀所具有的传统文人的重情重义的品格,使他有时因此放弃自己本来坚持的原则,甚至动摇信仰,加入共产国际和投入到托派阵营都是如此;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他又显得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他对革命的理解更多的是从学理上进行书斋式的研究,因而看不到中国社会的根本,忽视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才有反对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错误思想。书生气质决定了陈独秀具有独立思考的性格特征,他虽然置身于党派斗争中,却不站在党派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民间知识分子”的立场发言。
  作者认为,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民族利益放在党派利益之上。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极“左”路线时,往往热衷于党派斗争,即使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仍然搞“窝里斗”,拒绝与任何中间势力合作联合抗日。即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蒋介石国民党仍然不能放弃党派成见,不断挑起国共之间的磨擦,影响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相比之下,陈独秀在自身政见与共产党不同时仍能积极主张抗日,表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博大胸襟;陈独秀是一个有风骨的传统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不仅闪烁着政治家、革命家的光辉,更加体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精神。
  作者在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有相似之处的已有观点基础上,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不同:第一,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与宣传方面不如普列汉诺夫,陈独秀本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较晚,也没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以他不可能写出像普列汉诺夫的《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那样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第二,陈独秀以“最终反对派”结束他的一生,他并没有坚持托洛茨基主义到最后,其晚年站在客观主义的立场,将“列、托之见解”都抛弃了,从这种曲折思想过程来讲,陈独秀远比普列汉诺夫复杂。
  作者能够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观点非常鲜明,体现了一位青年学者实事求是、认真求索的可贵的理论勇气。
  
  独辟蹊径,以晚年陈独秀的生平思想为研究视角
  
  晚年陈独秀有15年之久,并且思想和活动比前期更为错综复杂。在这一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与国民党以及民主党派等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都发生了与他前半生不同的变化,与托派的关系也既相一致又存在矛盾和斗争。所有这些,都是陈独秀后期历史上的重大课题。但由于历史的因素,学界深入、系统研究陈独秀思想的专著并不多,特别是对他晚年思想理论的研究更显薄弱。当前,陈独秀研究已经成为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开展了广泛的争鸣,但由于对陈独秀晚年的研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陈独秀晚年的生平思想仍为一般读者不熟悉。在专门研究陈独秀思想的两本著作,魏知信著《陈独秀思想研究》和王学勤著《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中,晚年的内容份量较少。《陈独秀思想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很“激进”的观点。例如,作者认为,陈独秀在反蒋、抗日、爱国这三个根本点上同我们党是一致的,所以他是一个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者,而不是反革命。但该书囿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了传统党史教科书的一些说法,如“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等,所以总体上讲,对于陈独秀晚年的思想研究,该书也显得很单薄。《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全书共八章,却只有第六章论述“后期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即使像《陈独秀大传》这样的陈独秀研究权威著作,对陈独秀后期思想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是摆在学界特别是陈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青年学者祝彦能够勇于选择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体现了他的勇于探索精神和对历史的负责精神。关于陈独秀研究过程中“晚年”概念的界定,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独秀“晚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晚年”是从1927年7月或者1929年11月为起点;狭义的“晚年”(或称为后期)则以1937年8月为起点。本书采用广义的“晚年”概念,即从1927年7月12日至1942年5月27日病逝。作者认为,着重于陈独秀生平思想的发展变化,把“晚年”定位于1927年7月12日至最后病逝,是比较合适的。
  
  结构逻辑严密,文字鲜活晓畅
  
  本书共分引子、第一章至第九章和结束语三大部分。作者在引子中追溯了早年陈独秀的人生经历,认为晚年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及其人生结局,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小时候养成的叛逆性格有关系。第一章至第四章系统地阐述晚年陈独秀的生平与思想;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别对陈独秀的革命低潮论、托派思想、抗战救国思想和民主政治思想进行专题评析;第九章主要是总体上阐明对晚年陈独秀思想的独到见解。
  在结束语部分,作者对陈独秀一生及其思想作了总体的评价,指出陈独秀从“选学妖孽”转为康党,又转而为乱党,再进为共产党;后期则质变为托派,至死则又趸人终身反对派。陈独秀的思想则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再又民主主义转到马克思主义,后期则转为托洛茨基主义,晚年抛弃“列、托”,又“回归”到民主主义。陈独秀一生不断地否定历史、否定自身,直至抛弃主义、背叛信仰。作者指出,在讨论分析陈独秀政治悲剧的时候,除了要指出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外,恐怕从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特征来探讨,会更有新意。陈独秀的一生,实际上就是抗争一失败的过程,其悲剧性也在于此。正是作为世俗意义上的陈独秀的失败,使他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因此成就了思想家的陈独秀。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他的人生是苦难的,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但他留给历史和后人的却是一份隽永的思想文化遗产。
  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既有对其晚年思想脉络纵向的历史考察,又有就其思想内涵本身的专题论述;既有对其时代背景总的铺垫,又有其主观认识上的偏颇的专章剖析,充分体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本书语言鲜活通畅,可读性强,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题目《晚年陈独秀(1927-1942)——一个孤独的叛逆者》,引人入胜,各章标题也不同一般的学术专著语言枯燥、乏味的特点,既体现了学术性,又不乏生动性。
  我们期待本书的问世能引起学术理论界对于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关注,使这一倍受冷落的研究领域更加向纵深拓展,取得新的硕果。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董一冰(196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博士;黑龙江牡丹江]57012
  责任编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