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本质职能。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看,工会维权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合法性基础。在城市化过程中,工会维权可以在提高农民工素质、促使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生态;工会维权;政治文明;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1-0087-03
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本身存在状态与其所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状态。政治文明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生态中,政治系统是与政治文明直接相关生态圈,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生态不断走向协调、平衡、和谐状态的过程。维权是工会的天职。工会因维权而产生,为维权而存在。这是工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在中国,工会维权作为工会的本质职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虚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开始走向复归,并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正在逐渐明晰。因此,中国政治生态不断优化中的工会维权,日益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会维权有助于夯实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
按照政治学一般规律,人类政治发展在宏观层次上要经历一个国家从社会中产生并钳制社会、国家与社会分离、国家回归社会的历程,政治文明的发生发展也因循着这样一个发展道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存在的主要政治生态。一个成熟强大的市民社会形成与存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不仅在削弱权威主义政府和帮助建立或维持民主政体方面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在改善民主政体的治理方面发挥关键的政治作用。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是要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国家管理逐步还权于社会自治,从权力走向权利,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社会走向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由此,大力培育市民社会,通过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规约,推动法治民主的持续发展,扩大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现实中国政治生态中,工会不管是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存在还是以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中国政治系统的运行都有着平衡与优化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成为市民社会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主观能动作用和最具社会效益的组织形式。非政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同时纠正着政府失灵与市场自发性导致的社会无序,由此成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微观基础,这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在经济发达与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协助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有关国家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很大。美国政治学家朱莉·费希尔通过对87个第二世界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密度也较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国家权力已经和正在退出经济领域的直接管理,政府朝着有限、责任、法治的方向转变,所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具有同步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非政府组织对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其存在的必要性。在现实的国情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将来能与政府和市场企业相并列和制衡,但改革开放的现实已经证明,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正在优化着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它的活动与影响必将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民间组织由1988年的4446个发展到2004年的289,432个,2005年又猛增到319,762个。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为主旨,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民众参与发展活动,增强民众对自己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意识,鼓励和帮助民众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与合理的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与存在基础——市民社会的成长,改善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生态。尤其在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转型加速,利益分化日趋明显,工会的社会治理的作用与维权职能在不断凸显,并在法律上得到不断的充实,工会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始建立与完善。目前,在中国15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企业已经建立工会。2006年7月,作为排名全球500强企业之首、一直对建立工会持反对态度的跨国公司沃尔玛,允许泉州市晋江店的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成立了在华的第一个工会组织,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接下来沃尔d6ZOK3JRmw0wxekY6onSDw==玛的在华员工又相继自发地在深圳、南京、济南等城市建立十几个基层工会。沃尔玛工会的建立从一个侧面表明,工会在市民社会成长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工会维权正在提高着市民社会的组织程度与自治能力,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责任,起到了夯实政治文明发展社会基础的作用;工会本身的价值也正是在工会维权的实践中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工会维权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在自然一社会一政治这三个生态层次中,社会以自然为前提,而政治以社会为根基。没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就无以存在,同样,没有社会生态也不会有政治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但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在政治生态学的论域中,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体系虽然拥有规制社会体系的权力,“但它并不能因此而跳出社会环境,脱离社会体系的制约;同时,政治体系也不可能拒绝社会环境的滋养。没有社会体系的规束,政治体系的生长就会漫无节制;没有社会资源的源源不断的输入,政治体系的运转就会失去动能”。然而,以国家政权为主轴的政治体系如何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于社会体系,使之做出反应,实现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的能量交换,从而使得政治文明与社会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这是政治文明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社会体系对政治体系的一种认同反应,政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问的良性互动与平衡。合法性作为政治系统存在的正当性或合理性,是通过社会系统对其认同程度表现出来的,即现存政治系统的民心向背。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无疑是政治统治的最基本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与平衡决定着政治体系的存续。然而,作为政治统治客体的社会体系是由理性的人所组成,有着对政治统治合理性价值判断的能力,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来自于权力主体的影响,权力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过程与效果往往取决于客体的接受或拒斥。民众对政治统治的认同危机导致的合法性消解,意味着政治系统运行成本的增加与社会资源的耗费,还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动荡与对社会动员调控能力的下降,乃至政治体系的崩溃与重建。对此,阿尔蒙德认为:“如果合法性下降,即使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许多人服从,政府的作为也会受到障碍;如果人们就哪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发生争论,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内战与革命。”可见,合法性危机必然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阻碍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对于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来源,目前一致的观点认为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系必须拥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与意识形态,二是政治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绩效或日有效性,三是政治体系拥有一套合理、稳定、民主的执政体制。然而,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个成熟社会体系存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合法性的取得可以看作是一种双向作用过程,可是对于一个缺乏主体性的社会体系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政治系统做出合法性的反应,就会造成与政治体系互动的失衡,造成政治体系缺乏内在的动力。于是,工会维权一方面使社会体系的制度化、组织化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把分散的、单个的利益表达聚合起来,通过特定渠道传递给政治体系,避免合法性危机的积累;另一方面,工会维权可以提高社会系统的主体性,培养公民宽容的精神并形成妥协的习惯,引导公民善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使公民的社会活动趋向规范化、程序化、理性化,提高与政治系统互动能力,自觉地调适自身的行为,对政治系统做出理性的价值性评价,并进一步形成社会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避免过度的冷漠或激进的行为,避免政治生态混乱。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生态由过去政治系统主导社会系统向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平衡过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表达情绪化,因而影响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正常的政治能量交换。工会作为一种准政府组织,其维权活动可以起到了释放不满情绪、减少社会体系对政治体系的拒斥力、增加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的作用,从而减少社会转型的代价与成本。在现阶段,工会维权不但是社会系统培养主体性的需要,也是政治系统的合法性的需要,有着潜在的巨大生命力。
三、工会维权在社会城市化过程中的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政治生态前提,就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国情。没有农民这个主要的政治主体的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必须看到,中国的政治发展伴随着一个极速的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正在迅速工业化,由于计划经济形成的二元结构社会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农民工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为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体系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底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的人数已超过0.98亿,2004年底达到1.18亿人,2005年约达1.4亿人,是1990年1500万人的9倍以上,超过了总人口的10%,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口5.6亿的25 %。农民工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在整个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不仅由于自身总体素质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弱势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制度残存的排斥。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但是一个主体性角色转换问题,还是一个城市如何吸纳的问题,不但是社会系统的发展主题,更是政治系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已经成为衡量转型期社会公平的标尺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会只面向和保护拥有城镇居民身份的职工利益,对于新形势下在城乡之间流动的1亿多农民工则一直因其身份认证属于农民,而被排除在工会之外。在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首次谈到“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指出农民工这一群体将直接决定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三农”问题能否顺利破解。
在新的条件下,工会维权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两点。第一,工会维权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扩大工作覆盖面,把广大农民工逐步组织到工会中来,并纳入到维权工作的范围,工会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劳动安全多样性的服务。全国总工会在今年年初明确提出,要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这已经成为工会维权的重点。这一过程也是农民工自身权利意识、自我维权的能力提高的过程,工会维权增加了城市对农民工的吸纳力,也增加了对农民工的亲和力,无疑加快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第二,工会维权为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组织与制度上的接榫。农民工的出现是二元结构社会在转型期的一个反动,他们的流动不仅意味着在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还意味着离开了既有农村制度的庇护,在没有从制度上被城市接纳之前,必然游离于体制之外,处在制度的夹缝之中。工会维权不但推动着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制度的再生与创新,而且起到了在转型期对法律制度框架内中有关维护农民工合法利益的规定的整合作用。
收稿日期:2006-01-09
作者简介:曹峰旗(1967-),男,河南滑县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博士;宁波 315100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05BKS0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