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7-12-29 00:00:00赵增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1期


  摘 要: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是企业竞争优势与经济效益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实现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竞争力和供给力不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必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动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8-410X(2007)01-0090-05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
  
  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使产量、产值增长,这是一种浪费资源、代价高昂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另一种则是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使产量、产值、质量增长,这是一种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
  自主创新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实现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主要标志就是看能否主动地实施自主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国内外新的市场竞争的强劲挑战。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特别是后发展国家,大都采取许多促进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和组织措施,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迅速从初期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比如,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就是通过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最终完成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强国。美国的“新经济”是另一个明证。美国以信息技术的创新革命为基础,以全球化大市场为依托,创造了自1990年以来将近20年的经济扩张期记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迅猛发展,使经济加速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历史和现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个国家只有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大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领战略制高点、主动权。
  自主创新是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持续动力,是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源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五种形式,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它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中产生,经过技术获取(研究、开发或引进技r0tRTB0AE0T9YK2UyhzB1Rq/4V0wThB5GBc643sxmqw=术)、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它通过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变化,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从而改变其收益率之间的平衡。当这种创新达到相当的规模时,便会突破经济资源的瓶颈约束、替代传统的投资驱动力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自主创新的归宿集中体现在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以促进经济永续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殷实。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以有限的资源、较高的效率,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才能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调整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资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较快发展。而能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加快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实现根本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一直沿用苏联模式——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却把提高要素生产率放在次要地位,由此导致了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在制订“九五”计划时,党中央科学地判断形势,更加明确提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此后,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加恶化了。
  
  (一)科技人才相对数量较少,总体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科技供给力与竞争力不足
  众所周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内在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与资源利用效率;从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和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产品质量、性能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80%以上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科学技术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供给难以跟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技术升级的需要,科技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低,致使经济高速增长不得不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靠铺天盖地的质量粗放型的企业群来支撑经济总量的增长,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来换取经济的增长速度,大量的资金只能投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产业。在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在参加排名的80个国家中名列第33位,但技术竞争力只排在第63位,反映出我国科技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2004年,我国GDP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却占全球的12%;我国每创造1美元财富所消耗的资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3倍。这种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总体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很大程度缘自于我国科技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总体水平不高。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8L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545人,而美国1997年有4099人、日本2000年有5095人、德国2000年有3161人。在国际科学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数目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印度。
  
  (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国外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的97%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还不足2%。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不少产业的核心技术又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得不严重依赖引进技术;再加上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国外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结果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引进技术的持续依赖。
  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捷径。日本、韩国等非常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问题。韩国从引进技术之初就明确规定,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引进一批就必须生产一批、出口一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带动韩国科技水平的提高。韩国科技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是1:5。而目前我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O.08。
  目前,我国在每年上万亿元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用于进口设备;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制造的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要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许多产品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走。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的70%被国外产品占领。造成大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大批的钱用于引进而没有用于消化和吸收上,所以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难于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大型合成氨生产设备,到90年代先后引进了27套,几乎把全世界所有能生产这种设备的国家的产品都引进了,自己却还是不会制造。
  一个国家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真正的经济独立与政治独立。因此,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企业自主创新面临诸多困难,不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柱,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它们理应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许多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科研机构的事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投资风险大、项目实施周期长。一旦自主创新失败,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外企业领导也要承受决策失误等巨大压力,因而不愿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资,不愿承担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风险。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这些单位的研究成果远离企业,远离市场,导致技术创新供求的错位。相反,企业研发机构不仅数量较少,缺乏人才,而且建设滞后,设施落后,缺乏创新成果和转化能力。
  三是技术开发投人过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占全社会技术开发投入的70%以上,而且都拿出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研发。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O.5 9/6,而且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的比例只有O.75 %,甚至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3/4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
  此外,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不明显,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不相协调,财政、金融、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尚存在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地鼓励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和发展优势。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
  
  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现实路径选择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动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先进装备、先进工艺和先进产品都离不开人。只许成功、不容失败,只重当期绩效、忽视长期绩效的政绩考评体系,影响着决策者的战略思维,影响着对技术创新战略地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家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是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以效益为中心的科研投入产出考核机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机制以及自主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创新成果与个人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技术人员创新的原动力。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通过分配政策、评价政策、奖励政策等政策导向,把创新潜能有效激发出来,支持企业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使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业,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的主体、研发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和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做到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保证。二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以解决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实行重点突破,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要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物质保证。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投资和民间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加科技投入,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教育是根本,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和高素质劳动者与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三是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五)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鼓励境外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来华兴办独资、合作、合资科研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开办研究机构,为更多的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家出境参与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提供便利,通过广泛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06-08-11
  作者简介:赵增彦(1969-),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郑州450002
  ★本文系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实现机制”(2003CKS004)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