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与时俱进

2007-12-29 00:00:00吴玉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1期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先后形成三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三个总体布局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的标志。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8-410X(2007)01—0044-03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我们党为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在一定时期确定的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为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系统把握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上的创新,有必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与时俱进。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首先形成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由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到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该总体布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党在新时期首先突出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一般说来,所谓物质文明,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主要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期间,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人们大多离开生产力发展谈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发生停滞和倒退,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严重制约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导致同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拉大,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就此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邓小平指导下,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概念。随着新时期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与其不适应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在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蔓延等丑恶现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紧迫的社会需要。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和谐促进,形成了最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等作了明确规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位一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其有机统一。尽管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但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概念并把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集中论述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和主要原则,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也标志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两个文明一起抓”一脉相承。应当说,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和落实过程中,“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正在酝酿之中。与“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样,“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展开,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经验的总结,“三位”之间的关系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善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我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划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方面的一部分内容;在“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则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
  “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这个总体布局继承和发展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这个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包涵“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内容,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却无法承载“三位一体”的内容,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总之,这个总体布局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一步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统一全党思想和团结全国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我国社会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明显凸现。我们党审时度势,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广大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建国后,我们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消除了利益对抗和冲突的制度性根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党为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坚持“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建设密切配合、“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决定》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的标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作出《决定》。《决定》深刻总结了我国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活力、理顺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吴玉书(1954-),男,天津人,中共天津市塘沽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天津 300451
  责任编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