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为本的提出,具有深层次的原因。以人为本的前提是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人为本的提出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树立人性的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1-0040-0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着眼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原则和理念。深入理解以人为本,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提出的深层原因
(一)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是,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党必须深入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代中国正朝着“四个日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样,确立一种为全体人民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和凝聚起来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多元价值之上建立起更高的价值统摄,形成广泛的遵从动机,构建普遍的伦理秩序,更好地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农业时代看重的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工业时代看重的是资金和设备,资金和设备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看重的则是知识、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因为:1.知识作为人的智力的创造性产物,由于它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2.知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日趋智能化,即传统的一、二产业日趋萎缩,而提供智能商品和智能服务的产业正成为朝阳产业;3.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4.在知识经济时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智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最为迫切的。在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党提出了并始终强调着以人为本。
(三)在实践中有效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本论》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基于对在实践中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都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都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有一些同志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GDP的增长,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诸如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有失公平、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的思想从最初的呼唤现代化到后来的反思现代化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人既看成是发展的手段又看成是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所以说,以人为本的提出还是我们党在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
二、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前提: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这里的人,不是指一般的人,而是指社会历史进程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广大劳动群众。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作为生产过程中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胡锦涛指出:“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最为充分的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确立和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二)以人为本的基础: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其品德、知识、心理、能力的发展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又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基础,意义重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推进这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就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诸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社会、践行科学的人才观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以人为本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的关键: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者从抽象的意义理解人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深入到对人的本性的理解的层面上去。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呢?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认识,必须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继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重要思想都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只有切实维护好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以人为本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四)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发展受到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是不利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就制约因素本身而言,有些是不可能消除的,有些则是可以消除的。因此,要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还必须通过对各种关系的协调处理,消除各种可以消除的制约因素,这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就关系的协调处理而言,主要包括这样几种关系的协调处理: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主要指通过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主要指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既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主要是指通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协调处理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四是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主要是指各级组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既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让每个人能在组织中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等等。
三、以人为本提出的深远意义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或历史就是人的价值选择过程及其结果。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偏执于抽象的人性和人的价值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变革来实现人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发展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的规律,而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情况的出现。当前,我们提出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消除实践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情况,就是为了在实践中突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既要从人的需要出发谋发展,又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求我们既要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手段,又要把人看成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最终价值取向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提出,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必须在实践中树立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现象。人对人的依赖主要是指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的依赖,人在这种依赖下面成为丧失独立人格的、依附意义上的人。人对物的依赖主要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交换关系的依赖,人在这种依赖下面成为物的奴隶,表现在实践中就是“见物不见人”。这两种依赖现象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人被边缘化的倾向,即许多人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缺乏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以人为本把人看成是主体,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塑造人和发展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人看成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归宿,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要体现出对人的生命和发展的终极关怀。所以说,以人为本的提出,召唤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树立人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必须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建设的重要取向。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原则性要求和理念。这个统领全局的原则性要求和理念能否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关键在政府。即是说,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性要求和理念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下去,必须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发挥能够促进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因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本身也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性要求和理念。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要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确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即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来看待政绩,就是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即要通过深化改革,使政府的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避免在政府职能上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三是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包括政府在管理理念上要坚持责任本位而不是权力本位,在管理目标上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在管理作风上要注重调查研究而不是仅仅依靠会议和文件,等等;四是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即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人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将服务型政府建设好了,以人为本的深入贯彻落实才有一个牢靠的抓手。
收稿日期:2006-05-29
作者简介:黄明伟(1976-),男,湖南沅江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081
责任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