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寒风依然料峭。学生们带着新年的喜庆,揣着美好的憧憬,迎来了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们也精神抖擞地准备着新学期的工作。
这时,一位五十来岁、穿着朴素的老农从校门口走来,厚厚的棉袄随便地搭在身上,手里好像还拿着一卷纸。他满脸灿烂地“闯进”了我们八年级教师的办公室,刚一跨进门槛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们,谁是××的班主任,这回我可要好好谢谢他呀!他可让我痛痛快快地过了一个年,说实在的,我从来没像今年这么高兴过。”
看得出来,这位老农是打心底里往外高兴,话语中透着朴实、诚恳和开朗,他的话把我们在座的老师都逗乐了。我一听是三班的学生家长,再一看课程表,三班班主任——刘老师上课去了,其他科的老师又不在现场,我作为该班的科任教师责无旁贷,理应热情接待来客。
我有礼貌地招呼家长坐下,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孩子的数学老师),然后想慢慢问清事情的来由。这一问不要紧,家长更激动了,赶紧站起来与我握手,激动地说:“老师,你们太辛苦了!我把儿子交给你们就放心了,我儿子有出息了。”说完,他乐呵呵地抖开手里的那卷纸,恭恭敬敬地递到了我的手上。当我接过家长这心上的“宝物”时,无意中看到了他那双布满茧子的、粗糙的大手。
就在这一瞬间,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爸爸在雨中递给我雨衣的那双手,今天又重温了这熟悉的一幕,虽时隔已久,但看上去他们却是那么地相似,那么让人心动。我先是怔了一下,然后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奖状,能够看出上面明显有钉子钉过的痕迹,好像是从墙壁上刚揭下来似的。仔细一看,上面写着:
××同学,在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被评为 “进步最快的同学”,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下面是日期、学校名。我一口气看完了面前的这张奖状,理应与家长同喜,可我没有,只感觉脑袋“嗡”地一下一片空白。直觉告诉我,这件事情有点儿蹊跷。我开始使劲儿追忆放假前的一件件事情,清楚地记起县教育局仅对全县三个年级前50名学生进行了奖励,我们学校因寒假以前时间紧迫,没有颁发过任何奖项。尽管平时对自己的记忆力很自信,可铺在我面前的这张明明白白、字迹隽永的奖状又是从何而来的……突然,我惊奇地发现:咦?右下角没有学校的印章。我差点儿喊出来,但理智让我话到嘴边又咽下。这时,我好像悟出了点儿什么……
××,原本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学生,因基础差、学习吃力又经常和老师闹矛盾而被迫转到了我校,家长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换换环境,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一年来,经过各科教师的耐心教育,这孩子只是在“个性”上有所收敛,在学习上还是属于困难户,一点儿刻苦精神也没有,每次考试班里最后一名的位置他全包了。这次期末考试同样也不例外。可想而知,他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为了能让二老过个放心年,实在无路可走,才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个为“父母争光”的“高明”之举。
我正想着,丁零零……下课了,趁刘老师还未进来,我赶紧迎了出去,我先向他递了一个眼色,简单地把事情说了一下,然后我们俩就将错就错、假戏真演地合作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双簧”。对我们“精彩的表演”,家长非常满意,他很感激地和我们握手告别后,满怀希望地离开了。
家长走后,刘老师把××叫来,听他诉说了事情的经过。××说着说着已是涕不成声。听着他的倾诉,全场在座的老师也都被这个十五六岁的孩子那单纯的童心和善良的孝心所感动,个个流下了眼泪。我的眼睛也模糊了,没想到平日里师生心目中的这个“学习倒数第一”、没有“出息”的孩子心中竟深藏着这么多无法倾诉、难以理解的痛楚……之后,我和刘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件事反映给学校。
没想到校长很关注这件事情,也很支持我们的想法,为了保护孩子的这份孝心,为了唤起孩子的自信,我们要求学校给孩子特批一张带有印章的奖状,让他也挺直腰板真正做一次堂堂正正的、光明磊落的进步学生。但是学校的公章现在还不能盖,我们和××相约在下一次月考时,一定要取得明显的进步。他使劲儿地点了点头,目光中充满了自信。
从那往后,××真的变了,作业开始按时交了,书写渐渐清楚了,上课迟到少了……周围的同学说他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月考,××果然没有食言,居然由原来的“老位子”一下前进了20名,全班学生都震惊了。他从家里拿来那张奖状,校长亲自在上面盖上了鲜红的印章,并正式递到了他的手上。××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作者单位:河北省饶阳县第二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