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老是溜号,真不知该怎么办?”
“我经常听着听着就开始犯困,甚至坐在课堂上打瞌睡,愁死我了。”
“我感觉上课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疑问和叹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不高呢?笔者经过观察和调研发现: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随着课业难度的加大、课业内容的增加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注意力、兴趣、信心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中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都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不高与学生上课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那么,调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课堂听课状态及效率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集中注意力会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将作进一步的阐释。
一、课堂“举手”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倾听水平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所谓无意注意是个体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外界的刺激以及对事物的直接兴趣都可以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具有自觉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升入中学后,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大,课业数量的增多,许多学生会渐渐失去对课业的直接兴趣,也就是说,课业本身对学生的刺激越来越弱,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时就需要更多的有意注意参与到听课过程中来。
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而中学生的意志力水平尚不够完善,这就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有意注意,从而注意力涣散,听课效果不佳。这时候,学生是否有意识地“举手”回答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学生举起手来的时候,他的注意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就增强了,同时注意的指向性也更加明确,这就优化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课业内容也许原本不感兴趣,可是当他们利用有意注意维持了较好的听课效果,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就会渐渐对课业内容产生直接兴趣,这时候一种特殊的无意注意就渐渐形成了。这就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就会提高,听课效果也会好起来。
二、“举手”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机体内部的控制和调整。自我暗示可以控制大脑思考的内容,唤起积极的情绪,使人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自我暗示不仅仅来自语言文字,个体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会对心理产生暗示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起手来的动作,会给学生带来这样的心理暗示:“我能回答这个问题”或“我敢于回答这个问题”。这种自我暗示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带着信心去听课,自然会优化听课效果。
三、“举手”会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那么学生则应当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可是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而不是主动举手参与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心理暗示:这件事(老师教授的内容)似乎与我无关,我只是个看客或听众,是个局外人。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学生就会渐渐地产生一种心理疲劳,热情消退,萎迷不振,严重影响听课效果。反之,当学生有意识地举起手来的时候,就会向自己和教师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这件事与我关系重大,我是主人,是参与者,我有责任并且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精神饱满,听课效果自然会渐渐好起来。
总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会很好地完善自身的注意品质,提高听课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五中)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