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培养尊重科学和努力钻研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也能得到和谐发展。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一、利用研究性学习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心理素质。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更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学生勇敢自信、敢于大胆表现自我。它意味着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与人共同合作,从而培养了自身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认真钻研、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等等。另外,学生肯定要面临很多困惑和失败,在挫折面前,如何勇敢面对困难、耐心地总结经验教训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劳动技术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劳动技术教育改变了学生原有单纯的认知学习,成为1ab0a47fee74a214cdf5b72fd076b6c5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性活动。有利于其大脑皮层网络结构的发展和完善,能促进大脑多方面功能的整合,完成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的思维过程,构建由知识、智力和个性品质等组成的创新要素体系。它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质,钻研问题的意志力,敏锐的洞查力、想像力、思维力以及是非曲直的推断力等创造型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亲自参与体验劳动技术课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凭借个人、小组或集体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获得学习和成功体验,从而逐渐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直接动手操作,更要与别人交往,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协调行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即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视不可见的态度、观念、思考方法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利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把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活动。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