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确立了语文教学“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就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过程的实施来说,它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疏导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可归于“道”之列。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如何找准语言训练与心理健康素质训练的结合点?我注重学中疏导。例如,在《做风车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牛顿的坚定意志;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中,注意教育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树立自信心。我还注重听中疏导,尽量创设课堂对话交流的情境,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再及时解释、引导和点拨。
二、寻求恰当的切入角度,调动学生的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意志力、开发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我从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入手,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比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兴趣盎然。我从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入手,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其智力。我从学生“好胜”的特点入手,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去实现。如: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续编课文结尾”等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后抓住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时称赞,使学生不断探索和超越自己,扩展自己的思路。
三、注重多元教学评价,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注重根据学生需要和特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多采用期待性评价;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我尊重学生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个性,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多向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从而提高班级评价的作用。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用赏识教育的理念作指导,以信任的目光、亲切的语言组织教学,相信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以上做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省彰武县五峰九年制学校)
编辑/吴 为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