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挫折教育

2007-12-29 00:00:00蒋光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6期


  挫折是指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状况。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称为挫折心理。
  
  一、挫折的类型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青少年学生遇到的挫折,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绩的浮动
  学业成绩的低下是中小学生产生挫折感的最主要原因。毋庸置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的重要标码与尺度之一。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考出好的成绩,在班集体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博取同学羡慕的眼光和教师的赞扬与奖励。如果没能考取理想的分数,如考试科目不及格、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没有获得奖学金、学业成绩大起大落、考试分数大幅度下降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心理。
  2.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里有“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过分强调自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期的养尊处优使他们形成了自私、爱面子和任性的性格特征。同样,他们在学校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但由于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生活上缺乏实践经验,挫折体验少,抗挫折能力弱,因而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丢人现眼,产生自卑心理。
  3.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
  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渴求友谊,以获得别人的认同,因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倾向,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许多青少年学生在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技能技巧,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当与他人出现矛盾时,常出现挫折心理。如因被人误解而感到气愤;认为自己被人利用或是欺骗而恼羞成怒;因没有融入集体,没有获得知心同学、朋友的帮助,没有获得别人的信任而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二、为什么要进行挫折教育
  
  1.养德炼才
  东方古圣孔孟二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洞察出了艰难困苦能催人立志、逼人自强、迫人生智、导人修德的育人规律。的确,挫折有时能造出“降大任”、“得天命”的治国人才,这是因为:
  其一,在一定程度内,遇到挫折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利用得好,对养德炼才很有裨益。挫折孕育英雄才子,富贵易出平庸俗辈,古今中外,成才立业是如此,治国齐家也不例外。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忍的品格,失败不失志,挫折本身就可以变成养德炼才的精神沃土。
  其二,在逆境或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经验丰富、老练成熟,珍惜奋斗的过程、胜利的成果;他们体察事理、善解人难,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化挫折为契机,以步入新的航程。
  其三,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遭受挫折特别是外因性的挫折时,人体内分泌系统会分泌出多种成份的生理酶和激素,心理上会出现应激状态,使人在困境或险情中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急中生智”、“险中露猛”说的就是人在此种情况下的表现。教育者若经常利用或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的挫折教育,青少年大智大勇的德才素质,就不难养成了。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该说,一次完整的挫折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是“五育”并行的。只要教育者是有心人,将青少年平时难以避免的各类挫折当作教育中难得的活材料、好机会,进行教育运筹,就会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和谐发展。这首先是因为挫折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到道德是非、个体认知方面,更牵涉到意志的磨砺、体力的消耗与调度方面。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可以人为控制挫折教育的过程、程度、方式方法,特别是可以依据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优势趋势,进行扬长避短的教育。最后,是因为挫折教育大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灰心、悲愤、羞愧、酸涩、自信、自豪等等。这样,就十分有利于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的不同教育侧重点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可控性的情感教育,以收到挫折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之,教育者完全可以通过挫折教育这一重要育人的环节来促进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