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07-12-20 09:16朱志刚
理论月刊 2007年11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朱志刚

摘要: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信息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关注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社会; 互联网;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1-0176-04

信息化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的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演化或者转型。信息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的利用;第二,信息化的标准是信息渗透到社会的生产、生活领域,充分发挥它的倍增作用;第三,信息化不等于产业信息化,它还包括政治生活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体育信息化、军事信息化等等。

一、 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 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舞台。

1. 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信息化中占有市场,可以通过信息化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这在一定意義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同时,信息化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使它更能吸引人。此外,信息化资源共享性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网上了解到人们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来教育引导人们,使其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理想信念。

2. 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信息化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促进人们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由于信息化具有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这使全社会人们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做不到的。

3. 信息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 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信息化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观念革命。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的挑战。信息化的开放性,使之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它给我们带来大量新鲜而真实的信息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观念,但同时也可能消解我们有价值的应当保留和弘扬的意识形态。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各种思想、言论鱼龙混杂,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得网上的斗争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西方反华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进行西化、分化、争夺下一代的重要工具,对人们进行舆论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各种敌对势力也把互联网作为对我渗透和破坏的重要手段,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等多种渠道,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的教学与社会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精神垃圾和黑色信息,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2. 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挑战。面对各种信息化文化思潮一拥而入,不少人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大量的西方文化难以做出正确鉴别,有的甚至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引发行为的出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信息化的传播特性会弱化道德意识,信息化中各种社会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混杂在一起,信息化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而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人又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3. 对人们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态度提出的严峻挑战。“信息化上瘾症”、“信息化孤独症”等信息化传播的伴生品,对人们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信息化空间的新鲜性和丰富性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人们对信息化的极度迷恋。另外,在电脑空间里,一切好像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使人不再关心现实世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同时,在互联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送到你的手上,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人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老师。许多人们沉迷于信息化之中,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动力。

4.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观念、知识以及工作方法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新生性,许多同志对互联网的特点、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带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新机遇研究不够,对开辟和占领政治思想工作信息化阵地的紧迫感不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历来强调单项“灌输论”,在交互性十分突出的互联网上就很难适应。又如,信息化本身的多边平等性和开放自由性特征,与我国的正统观念形成较为强烈的冲突。

二、 信息化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在信息化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关注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作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客体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 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知识落差缩小,主体必须在挖掘客体能动性上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主体有效地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成效。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由于消息的闭塞和传媒方式的单一,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育的主客体信息知识落差较大,“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做法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已荡然无存,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知识落差正在逐渐缩小。具体表现在,一是主客体知识获取时差减少。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快捷迅速,它能使主体对一定事物有及时准确的认识,也同样能使客体通过信息传媒在同一时间认识到相同的信息。同以往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在获取知识的时间上经常是一致的。二是主客体知识存贮落差缩小。随着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相比,对一定事物的认知差别越来越小,甚至有时客体可能比主体知道的更加全面细致。三是主客体知识教育过程变短。由于信息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教育客体的过程,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主客体关系。在客体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与主体相当的情况下,主体对他们的教育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少,客体接受主体教育的过程也越来越短。

面对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的广大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已经不能再沿袭传统模式,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而应该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和交流者,改“灌输”为“影响”,变“单向”为“互动”,减少思想转化中的人为性,挖掘客体的能动性。一是要重视平等对话。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各级组织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和氛围,平等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要加强相互交流。由于信息具有交互性,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出现了“非主体化”。实际交流中,主体可以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的思想;同样,客体也在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主体的思想,这时客体也就成了教育主体。因此,主体应增强与客体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要实现情感沟通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本身必须由硬性“灌输”转变成柔性的“引导”。主体要发挥情感引导作用,在主客体间建起“寓情于理,以情通理”的驱动桥梁,最终达到使客体自主教育的目的。

(二) 信息化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信息化条件下,人们思想问题的产生更加复杂多变、不易掌控。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能仅仅靠主体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力量来支撑、运作。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都应该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整合客体周围的环境,达到“合力型”教育的效果。一是在宏观环境上齐抓共管。由于信息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网上不同的教育主体可以在不同地点就某一问题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见解。这就需要主体注重联系社会环境中的各级组织齐抓共管。二是在中观环境上协调一致。客体所处的单位、院校、工厂和军营,是介于社会和家庭间的中观环境。大量事实表明,客体大量的思想问题是在单位、院校、军营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正是因为各级教育主体在不同的单位,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存在着,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才导致了教育力量的分散和减弱。信息化条件下,主体必须与各个单位的信息相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全面地把握客体的思想动态、三是在微观环境上经常联络。在与社会、单位广泛联系的基础上,主体还必须与客体的家庭、家属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随着电脑和手机等小型化、经济型联络媒体的普及,家庭成员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完全可以在全天候、全时段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与工作对象的家庭保持必要的联系,能全面动态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

(三) 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交流方式多样,主体必须在及时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效率上发挥作用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客体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思想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日趋繁杂,这就要求思想改治工作必须及时发现人们的思想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要改进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影响人们思想的工作,其效率不能简单地用数量衡量,而主要应该看一定时期内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通过信息化的平等互动和有效掌控,及时把握客体的思想流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的节拍。二要精简工作环节。信息化独特的虚拟传播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在工作环节上节省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在决策、实施、管理、育人、输出和反馈等环节上,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一气呵成,而不需要层层请示、稿稿打印,浪费纸材和人力。三是要创新工作方式。信息化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工作方式更加科学、多样、有效。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媒体的作用,采取现场电视讲座、收看电视教育片、网上理论宣传等方式,实现全系统的资源共享。

三、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占领信息化阵地的途径与方法

在推进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占领信息化阵地的过程中,我们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予创造性,增强时效性。

(一) 灌输与引导并重

主动灌输是我们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法宝,这个优势在信息化时代也不能丢。开展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令人心动的,但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进工具,绝对取代不了人的智慧,取代不了思想政治教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群体活动等教育方式。在强调“信息化”的同时应充分肯定“面对面”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长处,常规教育方法仍不容忽视,仍应继续坚持。不失时机地采取主动灌输的方式,可使我们的工作处于主动,占据有利时机。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竟争是相当激烈的,如果我们不主动灌输,就是放弃在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在开展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无法直接面对人们,在思想教育的深入性、直接性和亲和性等方面受到空间和距离上的制约,而这些正是“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研究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新形势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要依靠主动灌输来占领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的制高点。

传统的灌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从正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计算机使得人们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的时间远不如他们接触网络文化的时间长,也不如后者的兴趣大。信息化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即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取正确、有用的信息,并对其加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育者的角色也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再不能生硬套用传统的“灌输”方法,而要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受教育者的引导者。

(二) 自律与他律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以人为实践对象,以实体课堂环境为主要场所,教育主体与客体发生“面对面”式的教育关系,以讲授、书写为主要教育手段,教育者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学校教育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对人们进行言传身教,典型示范,让人们亲身感受教师情感的魅力,直接体验、感受生活,了解社会,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潜移默化地从情感到理论接受、吸收思想硕果。然而,进入信息社会,人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是互动的。受教育者是一特殊群体,有着很好的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充分发动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把正面思想教育融入受人们欢迎的信息化服务之中,在抢占信息化主阵地的同时,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研究如何针对人们的成长特点,更多地开发一些为他们所关注、所能接受的信息资源,以吸引更多的人们热心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自我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必要补充形式而存在着,只是在传统的单一价值观支配和片面灌输模式影响下,其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好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有着互动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性,使人们主动、自觉地参与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信息化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好办法。在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突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信息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界面和内容的建设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网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用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 传统与现代方式并举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思想政冶教育工作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但是传统模式依然具有现代模式无法比拟的长处,其主要表现在育人的特殊要求和方式,是基础的教育模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教书育人并重的特殊职责,传统模式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可以被计算机技术所简单代替。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一些报告会、讲座及各种面对面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还继续起到作用。

在开展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保持请醒的头脑:既要开拓信息化工作新阵地,增强吸引力,不断提高网上工作的效果,更要一如既往地发挥传统优势,重视与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协调配合,把网上动态作为人们思想的“晴雨表”,运用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经验与方法,以深入、直接而具亲和力的方式,及时疏导和化解人们中的偏激情绪和不稳定因素.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上来,防止过于重视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削弱或者完全代替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工作方式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支撑、相互配合,真正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四、 应对信息化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的对策措施

应对信息化的发展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关键是要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一) 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信息来源增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在处理信息,阻拦“毒”流上发挥作用

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信息传递之快、形式之多和容量之大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些信息来源在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接受和选择的难度,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人们常常感到新鲜好奇,无所适从,在接受上囫圈吞枣,任凭信息假象的摆布而不能自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改变传统对待客体的工作观念和方式,在处理信息上下功夫、做文章。一要善于为客体收集信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只有善于收集各种信息,掌握大量正确的信息资源,才能动态地、及时地、深刻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所“教”有所“不教”,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二要善于为客体筛选信息。网上大量的信息,虽然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的教育资源,但也提供了大量腐朽的、麻痹思想的精神毒素和文化垃圾。因此,主体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善于筛选信息,引导人们正确选择信息。要建立专业的信息处理队伍,学会利用BBS、电子信箱等交流渠道,时刻注意人们在网上的思想、心理和信息动态,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封锁不健康的信息传播,要不断提高客体的政治敏感性。信息安全的侵害往往是在对错不清、真假难辨、是非不明中悄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要针对可能遇到的信息破坏方法和途径,及时向客体讲清真伪对错,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界限,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

(二) 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主导信息化舆论

加强正面宣传,主导信息化舆论,让主流声音占领网络制高点,这是做好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对信息一般持不信任的态度,但对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发布的信息认同度则较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主动出击,让方针、政策方便、快捷、迅速地通过信息传媒为人们所了解,从而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二是合理设计信息内容,切实加强内容建设。信息内容既要准确、及时、权威,又要丰富、多样,贴近人们实际,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以丰富多彩的网上内容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三是选准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布信息时,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实真相和能赢得人们支持的信息发布,使正面的声音成为信息化中的最强音。四是要突出权威性。即在信息化舆论引导上高度重视和突出权威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的作用,多组织权威部门在信息传媒上做释疑解惑的工作,从而在有效主导网上舆论的同时,更好地强化权威部门的权威。

(三) 适应信息化特点,提高宣传引导艺术

互联网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掌握信息鉴别、筛选和解释的主动权问题上比以往有更大的难度。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和适应信息化的特点,提高宣传和引导的艺术。一是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针对网民言论,及时跟帖上帖,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第二,找准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网民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第三,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二是抓住三个重点:第一,找准有影响力的重点网站和人们喜欢的网站开展工作。第二,找准有影响力的网民开展工作。每个论坛都有几个有影响力的人士,做好他们的工作,可以影响一大批人。第三,抓住重点工作对象。针对不同网民的性质与特点,找准需要重点引导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后发与先发的关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时候往往是正面声音沉默的时候,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的信息就会乘虚而入。第二,加强正面宣传与控制有害信息的关系。既要加强正面宣传,又要加强对信息化的管理控制,防止负面和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第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问题要及时干预,有效跟踪,不要把局部的问题扩大化;解决问题要从局部开始解决,找准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国刚.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提出的新课题[J].理论探讨,2000,(4).

[3]谢荣浩.信息化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成少钧.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

[5]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大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7]吴敬琏.转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仝瑞中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