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谋
大学语文是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人文教育基础课,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大学语文教学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目的是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借助典范效应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这一主导思想,其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也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明显的,是大学语文教育所秉持的经典本位与时尚阅读之间的矛盾。与大学语文课堂上有限的经典作品讲解相比,学生们课余接触更多的是时尚读物,如女性小资文学、“80后”青春文学、几米漫画、“口袋书”等等。如何认识时尚文学,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语文教育与时尚阅读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谓时尚,顾名思义即是时代崇尚、一时之尚。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产物,时尚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性化。时尚文学的个性化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叛逆性,其二是感伤性。一些时尚文学的作者不满传统和世俗的束缚,通过文学创作张扬自我,展示自己的孤傲、另类和愤世嫉俗,以直觉本能和个人好恶对抗正统的人生价值原则,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叛逆特征,如卫慧、棉棉、韩寒、孙睿等人的创作,都是如此。与愤激尖锐的反叛性相对应,另一些时尚文学作品则充满了敏感多愁的抑郁忧伤,用华美的文笔催生着寂寞感伤的花朵,演奏着一支支难以释怀的乐曲,如安妮宝贝、郭敬明、张悦然的作品。无论是叛逆性还是感伤性,都是作者个性化的流露。当今社会是张扬个性的社会,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示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时尚文学与社会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
第二,浓郁的生活气息。经典文学所呈现的社会内容距离今天已十分遥远,很难从中找寻到当下生活的影子。而时尚文学则紧贴当今生活实际,对身边一切采取一种忘情拥抱和全身心投入的态度,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感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审美呈现。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体味人间烟火的同时,了解当前社会的千姿百态,学会处理人情世故,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技巧和能力,这是时尚文学的可取之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过分关注个人生活实际,一部分时尚文学作品忽视了社会责任的承担,流露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
第三,流行性和易逝性。时尚文学是应时而生的,它迎合了当代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以简约、生动、有趣的风格吸引读者,因而很容易流行起来。然而,由于与时代靠得太近,大部分时尚文学带有“趋时”“媚时”的成分,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经典作品那样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一旦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时代环境发生变化,势必走向消泯。同时,时尚文学“趋时”的本质使它在构成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优秀的作品固然有,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时尚文学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趋时”的一面,也有“合时”的一面。“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史上包括经典在内的所有作品,它们的产生都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许眼下那些“合时”的、优秀的时尚文学作品,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会成为将来的经典作品。而不少经典作品如宋词、元曲等,在它们各自产生的时代都曾是被划入时尚文学行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典作品和时尚文学并不完全对立。因此,对于时尚文学,我们不能持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棍子打死,而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把时尚文学的阅读和分析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中来。那种完全排斥时尚阅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由于时尚文学具备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它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之大,要想完全杜绝学生对时尚文学的阅读也是不可能的。
如今,时尚文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在讲解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鉴别优秀之作和垃圾作品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时尚阅读;让学生在从经典讲解中获得的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学会吸取接纳时尚文学所提供的社会信息和当代意识,了解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把握社会时代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时尚阅读,学会处理来自当下社会的各种信息,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增进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自我生存能力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既要用经典文学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要用时尚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时代意识,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只有处理好经典讲授和时尚阅读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通才教育、落实各类高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