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史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碧莲香,
莺莺小姐唤红娘。
说“红娘啊,
闷坐兰房嫌寂寞,
何不消愁解闷进园坊?”
花街回廊绕曲折,
纱扇轻举遮太阳。
九曲桥上红栏杆,
湖心亭旁绿纱窗。
小姐是
她身靠栏杆观水面,
见池中戏水有两鸳鸯。
红娘是
推开了绿纱窗,
看几摆中央,
炉内焚了香,
瑶琴脱了囊,
莺莺坐下按宫商。
先扶一支《湘妃怨》,
后弹一曲《凤求凰》,
《思归引》弹出凄凉。
数曲瑶琴方已毕,
见红日渐渐下山冈。
高山流水知音少,
站起身躯意彷徨。
小红娘,历乱忙,
瑶琴上了囊,
炉内熄了香,
香几摆侧旁,
闭上绿纱窗,
跟随小姐转闺房。
这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果然夏景不寻常。
弹词开篇《莺莺操琴》是《西厢记》开篇之一,是一支经常被演唱的传统节目。从文字内容看,比较单薄,具体写操琴的唱词只有三句。但它所以能成为保留节目,除了唱调优美外,从说唱艺术的角度看,它自具其特色。
关于操琴的情节,在王实甫《西厢记》原著中写的是张君瑞操琴,琴曲为《凤求凰》,而崔莺莺则是“夜听琴”。在朱寄庵改编的弹词本《西厢记》中,改为莺莺因“胸中积郁,张弦代语”,时间是在春天,地点是在花园中的牡丹亭上。而开篇写莺莺操琴时,时间却改为了夏季,地点则改在了湖心亭上。
作这样的改动,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因为莺莺操琴是为了排遣胸中积郁——受家庭羁束,受母亲挟制,心中愁闷,却不是怀春伤春。一般而言,夏日天气郁热,蝉噪树梢,闺房寂寞,易生烦闷之绪。因此,夏日更符合抒写莺莺闷恹恹、郁沉沉的心情。牡丹亭宜于写春景,而湖心亭更宜于写夏景——香莲、碧水池、九曲桥、红栏杆、绿纱窗,也都是夏景。
弹词开篇昔有“唐诗开篇”之称,概因其句式格律都仿效唐诗。开篇中,也常集用唐诗诗句,还有用唐诗现成诗句作为起句的。如“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宫怨》),“经纶阁下静文章,钟鼓楼中刻漏长。”(《莺莺拜月》),“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黛玉葬花》)。借唐诗引出意境,同时确定韵脚。《莺莺操琴》的起句用的也是诗句,但所用的不是唐诗而是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
吴绛雪的回文诗共四首,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且是自创的格式。每首仅用十个字,为七言绝句,起句用前七字,第二句用起句的后四字,再加三个字;第三、四两句为前面两句的回文。开篇《莺莺操琴》引用的是其中的夏景诗。前两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为开篇起句,借此写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夏日,也定了开篇的韵脚——“江阳”韵。而且,在开篇的结尾处又集用了回文诗的后两句:“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与起句相呼应,使开篇也具有了类似回文的体式。整个开篇都是开展于前、关合于后,形成连理还回的。
开篇从莺莺呼唤红娘、人物出场,道出其“闷坐兰房嫌寂寞”,意欲“消愁解闷进园坊”。接着写莺莺与红娘的一系列动作——“花街回廊绕曲折,纱扇轻举遮太阳”,下面两句“九曲桥上红栏杆,湖心亭旁绿纱窗”虽写的是景,但景移人动,实是写出了人物在景中行进的动作。直到湖心亭内,靠上栏杆,莺莺静观池中戏水的鸳鸯,勾勒出寓于动感的一幅幽美仕女图。唱词虽没有对莺莺作具体细致的描绘,但人物的形象已通过听众的想象呼之欲出了。
下面是红娘服侍莺莺操琴的描述,用的也是类似回文诗的回环体式。先写红娘“推动绿纱窗,香几摆中央。炉内焚了香,瑶琴脱了囊”,在莺莺操琴完毕后,红娘又将“瑶琴上了囊,炉内熄了香,香几摆侧旁,闭上绿纱窗”。开篇《莺莺操琴》就是以这样白描动作来刻画人物的。从红娘一连串动作中,我们感受到红娘年轻活泼、勤勉伶俐的形象,而“莺莺坐下按宫商”呈现的乃是其端庄内敛、秀美持重的仪态。同时,唱词又以红娘的忙,来衬出莺莺的闲(无聊);以红娘的动,显示其内心无所牵挂、轻松乐观,来映出莺莺的静,展现其内心烦闷、愁绝沉重,就此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情。
在弹词本《西厢记》中,莺莺只弹了一曲。开篇既名《莺莺操琴》,将操琴作为其主要内容,设计弹奏三支琴曲。三支琴曲的曲名,其实是人物心绪的意象性象征。“先扶一支《湘妃怨》”,表示一个“怨”字,表现莺莺借弹琴宣泄幽怨之情。“后弹一曲《凤求凰》”,表示她的追求美满姻缘的心情。第三支“《思归引》弹出倍凄凉”,表现了她眼前缺少知音,无人领会其心事,彷徨无依,意兴阑珊,黯然思归。
开篇并没有对莺莺的心绪再作过多描述,接着它还是写景,写人物行动。“红日渐渐下山冈”,“站起身躯意彷徨”,她等候红娘收拾好琴、桌,闭上纱窗,一起回转闺房。留给听众的,是她心事罔述、空虚惆怅的淡淡哀愁。
开篇最后又以回文诗的末两句作结,正是借此表现一种如长夏中树头蝉噪般的单调重复,来描写莺莺难以排解的愁绪和烦闷。
开篇《莺莺操琴》文字晓畅流利,人物鲜活生动,画面优美。以前,演唱这个开篇的演员不少。后经蒋月泉演唱,以其优美抒情的唱腔将开篇的内容、意境完全融合起來,遂使这支开篇成了其流派唱腔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