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芬
古希腊厄庇道洛斯半圆型剧场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那么庄严宏伟。以它为象征的戏剧艺术的生命力,首先应该归功于人类长盛不衰的戏剧创作与演出。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与人类绵延不断的戏剧教育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类戏剧教育,或由师徒相授,或由学校系统施教,倘没有这种薪火相传的递进,戏剧艺术只能成为文明的化石。
本文所提到的戏剧教育,指的是有别于列入教育部专业戏剧教育体系的、正式的、高等专业戏剧院校的系统施教,而仅指在综合性或专科性学校所进行的戏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育的重要性与戏剧所具备的以下几个特点有关——
首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如文学(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音乐、舞蹈等,从而成为时间与空间综合的艺术。当代不少舞台演出还借助了多媒体的参与,甚至把作为“第8艺术”、“第9艺术”的电影、电视先后纳入自己的特殊表现手段,从而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使戏剧审美有了崭新的内涵与外延。由此,戏剧教育可以凭借戏剧所具备的多种艺术因素,使受教育者得到多种教育,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多方面提高和完善,从而组成一个比较完美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素质结构模式。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其次,戏剧又是一门特殊的集体艺术、综合性创造。戏剧需要所有创作者和参与者的集体智慧,通力合作才能塑造出鲜明而完美的舞台形象。如果脱离了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与创造,那么一台戏剧演出的效果必将减色,甚至有难以完整呈现的可能。因此,戏剧教育可以凭借戏剧这种集体性特征,培养大学生具备团队精神、集体精神,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当前不少大学生较为欠缺或忽视的品质。
再次,戏剧是一种深刻表现人生的艺术,是人类审视、品鉴、表现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陶冶精神情操、滋润心灵的春风甘露。当今社会,物质化的潮流正迅猛地占领人类的生活空间,人类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挤压;而以流行时尚的大众文化却在“娱乐”名义下,几乎渗透了社会每一个角落。此时,优雅高尚的戏剧艺术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养分,成为许多人的迫切渴求。凭借戏剧的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欣赏、珍惜、爱护真正的美,从而提升精神境界、完善自己。
最后,戏剧有着明显的当众表演性。市场经济的推进及媒体时代的来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在他人面前“当众表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职面试、自身形象、包言谈举止、交际能力,社会对人才的“当众表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戏剧艺术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戏剧教育理应进入教育家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理论思考与逻辑推理所表述的那么理想。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戏剧教育的位置历来并不引人注目。环顾西方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层次课程中的戏剧教育。美国有一千多个大学举办了戏剧系,而选修戏剧课程的非专业学生则更多。这些课程中,既有戏剧欣赏等“软”课程,也有表演、剧作、舞美等“硬”课程。中国台湾的许多综合性大学也都设有戏剧系,但那里却没有“戏剧学院”。而在内地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似乎只有在幼儿园“玩游戏”的阶段还与戏剧搭上一点关系,一旦进入小学以后,就开始被要求“严肃”地学习了。而且随着年级越高,离高考越近,与戏剧的距离就越远。
然而,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过了高考这一关,许多大学生就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戏剧的热爱和追求。现在有一些校园戏剧,虽然开展得不像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园剧那么热闹,演出也没有当年的学生那么成熟,却常常可以吸引大批大学生前来观看,且引起激烈的争论与评说。虽然这种情形常使许多专业戏剧人士称羡不已,但总体来说戏剧教育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综合来看,内地大学的戏剧教育在以下几个层面存在着缺失——
首先,能满足大学生戏剧热情的戏剧课程仍然非常稀少。如今,不少高等院校对素质教育的期望与重视在认识上与日俱增,但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分量,课程设置往往局限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门类。有些高校延伸至插花、服饰等课程,或安排一些戏剧讲座,让专业剧团或专业戏剧院校的编导演、教授等前来介绍国内外有关戏剧的信息,却很少设置完整的戏剧类课程。戏剧教育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也没有得到教育家的普遍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其次,戏剧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的艺术类课程,即使有一些学校设有戲剧类课程,但普遍的情况是缺乏实践。目前戏剧欣赏课程的教师大多来自中文系,他们一般只擅长理论与剧作分析,难以指导戏剧实践,而实践恰恰是学生剧社最需要的内容。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一般都有剧场,每一个剧场都会有七八个全职专业员工负责道具、服装等方面的工作。如美国中西部的印地安那大学有4个剧场,每年要演出几百场次的戏,而一切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都不依赖售票,主要由大学本身提供。中国学生演剧的繁荣,曾在百年中国话剧历史上留下过重要的印记,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就是1907年由一群中国留日学生编演的根据美国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而天津南开学校蓬勃的学生演剧活动,既造就了著名剧作家曹禺,又为一些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文艺基础,这些都是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最后,作为戏剧教育“第二课堂”的校园戏剧,已在少数高校初具规模,如在复旦大学,除校话剧社外还有历史悠久的麦田剧社、燕园剧社、研究生剧社等,交通大学也有校话剧团与阳光剧社等。这些校园剧社的演出,一般比较正常与频繁,而且诞生了一定数量的原创剧目。不过,毋庸讳言,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剧社的活动仍只停留在“节庆点缀”层面上,他们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美容”装饰品,并没有正常的活动计划与日程。
以上现象,都与教育的“三个面向”不甚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人格的正常发展。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大学戏剧教育的春天的到来。这有待于教育家的正确评价、主管部门的具体支持、学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与任课教师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