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凤香
乌马河林业局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的重点林区,几年来在探索林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敲响了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槌。本刊记者在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有幸采访了省人大代表、乌马河区委书记兼人大主任王显义。
记者:王书记,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您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会议思路有何感想?
王书记:做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感觉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采,谋求发展,实现跨越的会议。会议的思路完全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小康建设的前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记者:乌马河林业局作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书记:我们乌马河林业局是伊春林区开发较早的国有森工企业,曾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开发建设周期长、超负荷承担国家生产任务和重采轻予等原因,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伊春市委、市政府面对严峻的现实,科学把握资源型城市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立足实际,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先后提出并严格执行了“三个决不”原则和在全国主动率先停止了天然红松林采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严厉打击了超采、盗伐、毁林等涉林违法案件,并逐年削减木材产量,积极争取和促成了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成功落地。
2006年,随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林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我们乌马河林业局作为先行试点单位敲响了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槌。作为试点单位,我们既感到领导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2006年4月29日,林区人民热切期盼、普遍关注的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我局乌马河经营所正式启动实施了。首批参加竟拍的4名乌马所职工在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与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以一纸“大包干”协议引发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昔日被称为“小、老、穷”局的乌马河林业局,有幸成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第一块试验田,由此拉开了中国国有林业产权革命的序幕。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生态效益优先、森林不逆转,改革收益资金不流失、国有森林资产保值增值,公开公平公正,积极有序、配套推进”等“五大基本原则”。确保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真正发挥好国有林区“小岗村”的先导作用。
自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全局上下在深入宣传上想办法,在解决出现的问题上动脑筋,在为职工群众服务上下工夫,职工群众参与承包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现全局15,614公顷流转林地已全部流转完毕。掀起了职工群众致富的新高潮。职工群众初步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林改后,还山于民,还利于民,广大职工由原来游离于林业经济之外的“雇工”变成了山林的主人,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林木所有权、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老百姓说“现在是山定了主,林定了权,树定了根,人定了心,发展林业生产已无后顾之忧,我们可以放手大干了”,出现了“找空、争苗”造林的喜人现象。全局承包经营户退耕还林134.62公顷,林冠下造林1244.9公顷,成活率达98.6%。林冠下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开发,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林改后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森林案件、病虫鼠害、火险火情明显减少或基本杜绝。林区职工群众把承包的林地当作自己的“责任田”,把林木当作自己的“孩子”管。国有林业的经营机制在真正意义上激活了。
记者: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了哪些成果?
王书记: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发散效应,将有力地推进国有林区的全面振兴。体制上的激活、资源上的盘活、经济上的搞活,将有效解决林区长期存在的养林与养人,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的激烈矛盾冲突,有效解决林区历史欠帐、就业、贫困,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取得国家得生态,企业得效益,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的多重效果。现在伊春只是在5个试点单位拿出8万公顷林地搞试点,我们可以乐观地展望,也迫切地要求将来继续扩大改革覆盖面,倘若将来拿出30万、50万甚至100万公顷的林地进行流转,那么改革的成效不仅局限于此,我想那必将会为伊春4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大公园乃至全国国有林业再添一抹新绿,为林区经济发展再增十分后劲。
王书记最后谦虚地说:我相信借助此次会议的东风,有国家、省、市的关心和支持,有林区广大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决心,伊春林区改革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辑:寒风
hf7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