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美好的隐居

2007-06-07 05:33侯海阳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7年5期
关键词:苍生志向陶渊明

侯海阳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他是不是一直怀有悠然见南山般的闲淡怡适的心境呢?联系他的身世再品味一下他的诗作,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陶渊明生在官宦世家,他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级的官,家庭影响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到陶渊明的时候,家世已经衰落,在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前已达到了“耕植不足以自给”的程度。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东晋时期,少年时期就“猛志逸四海”的他无法进入社会上层,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很是苦闷。上级来视察,要他整衣冠来迎接,这只是他辞职的偶然因素,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的政治黑暗和他对官场的不适。陶渊明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做隐士吗?

其实,即使在辞职之初,陶渊明也不是毅然决然的。《归去来兮辞》开头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兮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见,虽然他那句“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说得坚决而干脆,但是这只是他一时激愤所说的气话。他对官场并不是一点也不留恋,因为只有为官从政才能实现他大济苍生的志向,更因为他还有一个家需要他来支撑,他的心情是处在一种矛盾痛苦状态之中的。

辞职之初他的家庭状况还是不错的,还有“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情况每况愈下。陶渊明是一个书生,又不是农家出身,他怎能靠种田养活全家?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草比苗稀,陶渊明之不善农业生产可见一斑;晨起夜归,陶渊明之辛苦可想而知。虽然辛苦劳作,但陶渊明后来还是穷得几乎要讨饭了。在《乞食里》他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陶渊明能闲适起来吗?

陶渊明的痛苦不但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他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但现实却处处让他不如意,这使他有一种怀才不遇的痛苦。在《杂诗》(其二)中,他写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其中“终晓不能静”很好地证明了他有颗不安静的心。

对自己的辞职,陶渊明也有过怀疑。在《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中,他先說两句愤激话:“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接着说起自己的过去:“结发念善事,黾勉六九年。”后面则是描写自己的贫困。陶渊明认为“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意思是说,生活贫困,其原因完全在自己,又何必去怨天呢?但是想到这一生所遭受的忧患,又感到很忧伤,在这里可以隐隐的感觉到他对隐居的后悔之情。

由于受那几首著名诗的影响,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总是那么悠闲,那么恬淡,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主观臆断。

点评:一直以来我们后人对于陶渊明隐居后所过的桃源生活充满了羡慕和向往,但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悠闲、恬淡提出了疑问。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侨联中学)

猜你喜欢
苍生志向陶渊明
Deity Defying
画堂春·酷夏下乡记
新 疫
谈志向
陶渊明失败了
误苍生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确立适当的志向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