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一心集藏古宅

2007-05-30 10:48梅璎迪
新民周刊 2007年13期
关键词:王卫榫头宅子

梅璎迪

"大件600件,小件2000件,每一件都是工艺品。"

上海宝山区罗店镇以北3公里的一片空地里,老木匠陈海梁正蹲在一堆刻有"鲁班文"的"烂木头"里埋首翻找。他要找到"厅二后H2"的木柱,然后填进另一堆已经搭建好的木头的缺口里。

这简直就是一场巨型拼图游戏:按照图纸位置,在一大堆陈旧的木料中找到那一块。陈海梁这次玩的不是模型,他的的确确是在复原一幢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宅楼。放上这根"厅二后H2"木柱,古宅楼厅堂的后部结构就将露出全貌。

这幢古宅楼在上海卫斯嘉园林被称作"五号楼",也是这个园林内正在拼建的三幢古宅楼之一。在这片占地1200亩的北郊园林空地里,这样的古宅楼还有20多幢,除了少数几幢已修复重建,绝大多数依然暂时以"烂木头"的形式堆放在空地上。

"五号楼"的故事

2007年3月下旬,卫斯嘉园林里"五号楼"的重建修复已工期过半。黛瓦粉壁,马头翘角,徽派老宅的风格清晰可见。屋外,三五工人正抄着碎石搅拌水泥,准备修复大门前的石阶。在这工期完成之前,几块垫着泥石堆的竹篾铺板将是出入宅院的主要通道。

拾步走进内厅,空间豁然挑高,6米高、15米宽的厅堂完全由木梁榫头凑搭而成,不费一钉,数十根盆口粗圆木柱顶天支撑,横椽立柱间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和稍嫌"木讷"的外墙鲜明对比。据传,当时建造这座宅子就耗时3年。

百年光阴,修复重建的老宅一如当年建造时精神。宅中每一根木料都由上等楠木制成,历经风雨,《博物要览》载:楠木"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必用楠木。正因如此,"五号楼"成为园林20多幢老宅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卫斯嘉园林总经理王卫和"五号楼"的结缘始于2005年下半年。

那年,王卫得"线人"报,在安徽、浙江交界处的一座小山村里发现一处难得的清末民初建筑,"楠木厅堂,中西合璧"。放下电话,王卫难掩心中喜悦,几日后便召集起建筑师、艺术家一干人等,跟随"线人"前往山村实地踏访。

一路盘山蜿蜒曲折,行至半山时已无路可通。王卫率众人弃车徒步,沿山间土路攀爬半日后,终于在一座隐蔽的村落间见到了这幢楼。

外观老宅,墙色已然灰黯。和传统徽派建筑封闭式墙面不同,正门两侧的墙上开了三扇大窗,窗顶外部另建半圆型拱雕。"一看就是西洋建法,但拱雕中却又刻着八仙过海的人物石雕,中西合璧,亦古亦今。"宅子上下两层,建构完好,屋后部分墙面已经坍塌,几根木柱斜角支撑勉力维持着剩余部分。

王卫对这幢老宅"一见钟情"。他告诉屋主"要把这幢老宅全部买下来,搬到上海按原样修复重建"。吃惊、愤怒、沉默、拒绝,一如王卫预料。祖祖辈辈以此为生的老宅,是断然不愿卖与外人的。

谈判来回进行了多次。屋主是位当地医生,祖上是药商出身,子孙几代也以行医为生,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家世,老宅出让的协商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商战气息"。王卫说,他最后告诉他们,老宅子在上海会得到修复性重建,和原来绝对一模一样,而他们一家人也可以随时来上海看老宅,"如果不方便,我们出资邀请你们来上海"。就这样,老宅终于易手。付出的是七位数的代价,"足够他们在这片宅基地上建任何一座更舒适更宽敞的新房子"。

办妥了所有手续,接连而来的是老宅的拆除工程。这是一项相当精细的体力活。需要小心保护的是嵌进墙壁的百年木梁、交错紧扣的木榫结构,垮烂的泥沙墙灰和砖瓦墙壁则是要用重锤拆除的。问题的关键是,一般人并不清楚哪些"文物"就藏在等待重锤的墙壁里,也不清楚巧插妙扣的榫头机关是如何连结的。

王卫没有在当地招募木匠,他有一班"御用"木匠,陈海梁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来自号称"木匠之乡"的东阳、衢州地区,年龄都在60岁以上,是为数不多依然健在的真正传统木匠老手艺人。

10位老木匠带去拆老宅的不是重型铲机,不是大型吊装设备,这些原本可让拆除工作稍显轻松的现代机械,都因山路崎岖而毫无用处,即便是装料运输的卡车,也都只能停靠在半山下,拆卸下来的老木头只能一根一根依靠人力抬下山。

陈海梁跟随王卫拆过的老宅子不下10幢,他最担忧的是两件事,一是屋宅拆前的测绘、"鲁班文"的标注,另一个就是人身安全。拆解一座老宅子,先要从屋頂开始,灰瓦毡布一概舍去,重要的是下面的木梁、榫头。每拆下一个部件,就要在上面标注好文字,"厅二后H2"之类,每一个字就是一次定位,表明了它的位置,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榫头代号。"错一字差千里,一幢房子就拼不起来了!"所有被拆下的部件按区域分堆摆放,当地招募的工人不允许参与拆除工序,他们必须按照木匠的指挥按编号顺序将木料搬至山下,在装上卡车前还要用蛇皮袋将同一编号的部件统一包裹,整个过程"千万错不得"。

拆完屋顶之后就是房屋的主体结构,从两侧往中间拆。整幢房子中难度最大的是拆除横梁。古建筑中,大户人家常用"牛腿"横梁,重达千斤以上。在没有现代设施的帮助下,老木匠就用一种"油葫芦"的借力工具。在横梁上先绑上麻绳,另一头绕过几个滑轮由众人拉紧,随后松开横梁两侧的固定木柱,拉紧的绳索慢慢放松,将横梁逐渐下地。"下横梁最是麻烦,一个'油葫芦'拉不动就用两个,有时候还要在中间搭个架子托把力,弄不好砸下来……"陈海梁低着头不敢想象。

其实在拆除老宅过程中"陷阱"密布。木匠站立的高墙、木柱就会经常发生垮塌。看似牢固的墙体,内中填埋的泥沙早已松动,有些木柱成为蚁穴,虚张而空洞,一有闪失就会跌坠。陈海梁自几年前拆房摔伤,现在每拆一座老宅子前,必先要烧香拜拜当地的土地公公。

拼图游戏

20天后,"五号楼"的拆除全部完工,老木匠们带着3卡车料回到上海。清洗、晾晒、上药,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完成之后,陈海梁要用半年时间重新拼建起这幢老宅楼。

尽管可以对照鲁班文,但拼建一幢古宅楼比建一幢新楼难上百倍不止。木梁中最易损坏的是榫头,这是和其他部件拼建的关键部分,一个榫头坏了,整一根木梁就全部要换掉。陈海梁说有些老宅拆除之前,木梁还是架着,拆下来一看才知道里面的榫头早就烂完了,因为有其他梁柱的互相支撑才没有瘫倒,但拆下再要装上去就万万不能了。这样的木梁就只能找一根长度、粗细、质地相仿的老木头,照着样子雕上一样的图案,从相连部件搭建的结构中猜测损毁的榫头结构,再一点点补上去,"几个星期可能都弄不好一个"。

藏在拼接结构中的还有一个个"暗销",下弯上直,一般藏在多块拼接木料的连接部分。这种"暗销"一端嵌入木料后,下部弯曲的部分就可以勾住另一块拼接木料。面对这种"弯钉",陈海梁尝试过各种不破坏"暗销"的取出办法,但最后都败下阵来。"这种古老的木匠工艺,建造时通过调整拼接的先后顺序,达到弯勾固定的效果,但是要把暗销取出来就不可能不破坏弯勾的结构。"

拼建修复一幢老宅过程极其繁复。在此之前,老宅的每一个局部都将在平面上拼建一次,完成破旧部分的修复和替换,随后再拆除。当所有细部都可以顺利拼接,王卫才会在园林里确定重建老宅的位置,所有木料被运送到建造地,再进行立体拼建。要完成一幢老宅的修复拼建,一般耗时6到8个月。

如今在王卫的卫斯嘉园林里,树立起来的老宅屈指可数。即便这样,王卫修复性重建古宅的规模依然让人刮目相看。从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到储备20多幢徽派、闽派老宅,王卫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2003年,王卫带着他的园林工程项目前往浙江淳安地区。在一次深山探查树种之际,当地人无意间向他透露说,"山顶有一幢半塌的大宅子最近被台湾商人相中了,准备买下拆到台湾去重建。"王卫心中一震,顿生好奇,攀到山顶一看,450平方米的老宅子,木椽精雕细琢,墙线错落,一看就是当时的"大户人家"。

当地史料随后证实了这座宅子的"特殊身份"。300多年前,当地有一位大地主,生养了11个儿子,地主年老时为每个儿子都建造了一座宅子。如今,11座宅子历经风雨,前后有10座坍塌,留存至今的就独剩下这一座。但即便是这最后仅存的一座,状况也已相当糟糕,年久失修,早已荒弃,屋面大部分结构坍塌,"看着都让人心痛"。

回到上海,王卫跑去找建筑学专家,看不到房子,王卫就带他们再次赶赴淳安,实地考察老宅子。同行的建筑学专家大吃一惊,想不到深山中竟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当即答应免费为老宅设计重建。那时候王卫还没有"御用"工匠,就在当地招募了一批劳力,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将宅子全部测绘标注好,拆下运往上海。"大件600件,小件2000件,每一件都是工艺品。"从此之后,王卫开始着迷一般爱上老宅子。

徽商崛起的年代,大多家庭中男人外出经商,妇孺留守在家。为防盗抢,墙面看不到大扇窗,都是错落漏空的小窗,"只够露出半边脸"。徽商发迹,讲究风水,徽派建筑的整个宅子封闭、保守,唯有"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按风水理论,水为财之源。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顺水笕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明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

颇有讲究的老宅子如今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我急呀,这些老宅子我们这一代还能看到,十几年以后呢,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看到呢?这种老宅子只会越来越少,除了一部分位于旅游景点的可以得到政府妥善保护,大部分散失在民间的老宅子严重缺乏保护,倒一幢就少一幢。"去年一年,王卫马不停蹄地踏访安徽、浙江十多次,行程两三千公里,走古道,攀深山,当看到那些极具徽派典型代表的古宅被用作猪圈、养蚕场、茅草棚,破败的景象让他更加快了寻访的脚步。

老宅新命运

2005年扬州出台规定,对一些古宅和文博景点,可以拍卖经营权,允许按照各类投资者的愿望和国家有关保护规定维修、经营、使用古建筑。同年扬州一位市民有意将位于扬州明清古城的400多平方米私宅外卖,消息一出,就引来不少应者,最高出价达到80万元。

2006年作为总投资达100亿元"度假中心"的一项计划,朱家角近3000平方米的古宅使用权拍卖。

古宅之风陡然而起。

近年王卫在寻访这些老宅时,经常听说北京、香港的民间资本也在物色这类宅子。赶在前面找到老宅,当务之急是有一批有眼光也有精力的"线人"。"在安徽、福建一带我都有自己的'线人',他们会到处打探老宅消息,一有所获便到实地考察。"王卫说经他重建的老宅,除了个人喜欢,更重要的一条是必定位于风景旅游区之外,"得不到政府雄厚的资金保护"。相当一部分甚至废弃于荒山人迹罕至之处,寻访相当不易。

"看了10座宅子,可能中意的只有3座,能买下来的最多也就1座。"王卫说,有些宅子构造精良,当地政府也知道是不可多得的"遗产",但说到保护和重修,就显得有心无力。"有个镇政府一年可动用的财政支出可能也就几十万元,哪里有能力再去保护这些老宅子,即便今年投了钱,修繕一下,但老宅子长期的管理保护依然是问题。"

为了这些老宅子,王卫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每一座宅子的花费都在100万至300万元,目前来说,这些修复性的宅子还没给他带回过一分回报。"我自己原来住的是大房子,为了买老宅子把自己的住房都卖了。现在我住在小房子里,钱又全部拿去投老宅子了。"

修复老宅,一笔不小的支出是用于购买替换老宅溃烂部分所用的老木头。寻觅合适的老木头相当费时,在拆除一些旧房时,王卫就派人去现场盯着,一有合适的木料就买下。有些老宅子实在破败而无法重新修复的,就把木料全部买下用作替补。前不久,他又特意去了趟浙江桐庐的旧木交易市场,买回几吨老木头。"有些保存不错的老木头一根就要两三百元。"现在光是修复替补用的老木头就堆满了仓库一角。

如今,修复的老宅子外观几乎完全重现当日面貌,内中却有了时代的改变。一座两层的老宅被改建成酒吧,部分墙体采用全透明玻璃,"以增加现代感","主要功能将是会务或者娱乐场所"。另一座正在修复的老宅子,被隔断成一间间小房,"可以当度假村的旅馆"。而所有的老宅子修复后都将接上空调、通上电灯。

对于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宅来说,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重生。

猜你喜欢
王卫榫头宅子
浅谈齿距差异对榫齿载荷分配的影响
老宅子的梦(外一首)
涡轮叶片榫头侧边圆角阵列加工工艺研究*
《被占的宅子》中荒诞的立体主义
榫接合尺寸对重组竹家具角部T型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顺丰王卫:不吃亏就做不大
王卫:成功没有偶然,态度决定一切
谁是“马云最佩服的人”
顺丰王卫:成功并非来自偶然
影壁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