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心将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这个世界公认的定律在深圳并不灵验。深圳的发展奇迹就在于顺应经济规律,迅速实现了从低向高持续不断的产业优化升级,成功跨越了不同发展阶段。
从第二产业结构来看,深圳工业发展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1978年前,深圳的工业生产以农业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特区成立前10年,“三来一补”的加工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八五”时期建筑业成为第二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1990年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199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而到2006年,达到6293.68亿元,比重达到56.04%,全年产值、发明专利申请、高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GDP比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等重要指标,均名列全国其他大中城市首位。
四个难以为继
然而,深圳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明显受到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
深圳市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931平方公里,不到上海、苏州等地辖区总面积的1/4,不到北京辖区总面积的1/8。除去已建设用地和各种不可建设用地,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且绝大部分集中于关外。按照传统土地开发速度,深圳在今后数年内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土地瓶颈问题已直接影响深圳市工业发展的增长后劲,既影响新增项目的落户,使得合同外资远远落后于苏、沪等兄弟城市,同时也影响现有项目增资扩产。
在水资源、能源方面,深圳均极度匮乏,深圳市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广东省的1/5, 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自2004年起,深圳用水每年以约7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因此,到2010年深圳每年总需水量将达21.05亿立方米,届时深圳将缺水8.46亿立方米,每天缺水量高达250万吨。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都需要从内陆或港口进入。
在人口方面,据统计,目前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严重倒挂,人口素质偏低,人口因素与城市不协调、不平衡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目前深圳正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特别是教育资源稀缺, 与北京和上海两地丰裕的教育资源根本不能相比,也落后于广州,对人才吸引力已落后于上海、北京两地。
区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阴霾天气超过1/3,环境方面严重透支。成品油等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电力供应紧张,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快,对深圳企业生产、市场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在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条件下,既凸显深圳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迫切性,也增加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难度。
产业转换的缺口
从三次产业发展看,服务业发展与深圳城市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配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和联动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足。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往往是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尤其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服务业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深圳经济发展已进入由人均GDP5000美元向1万美元的过渡阶段,2006年深圳市人均GDP达到8619美元。在这一阶段,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加和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开始由物质产品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消费为主,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圳的服务业应进入加速发展期,但深圳的现代服务业目前还没有出现加速发展的迹象,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弱。
2006年,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6.7%。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看,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重达到70%以上;从国内看,深圳与北京(70.0%)、上海(50.6 %)、广州(57.7%)等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深圳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结构有问题,加工工业比重过大,经济外溢效应小,加工工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二是人口结构有问题,户籍人口占人口总量比重过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三是深圳处于香港和广州两大服务业老牌城市之间,服务业发展腹地受到挤压。特别是毗邻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服务业中心城市,许多服务业务被留在了香港,香港和广州甚至还分流了深圳服务量的部分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与深圳之间“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第二产业发展来看,深圳市工业产值中,有相当部分产值由加工企业创造,这些企业多数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但利润微薄,增加值少,仅靠低工资水平维持生存发展,某大型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占其全部产品98.0%的比重,但增加值率低于5.0%,远远低于同行业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虽是深圳市第一支柱产业,但现阶段还存在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增加值率偏低,对地方财税贡献偏低的突出问题,多年以来企业往往通过不断扩大产量来争取利润,而这又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深圳已难以承受这种工业发展模式。从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看,IT产业一业独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由于工业企业的同质性和高度外向性,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非常明显。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源型加工贸易经济,对经济增长后劲提升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的贡献不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高增长行业相对不足,形成阶段性“产业转换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圳如果不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将有可能出现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放缓和循环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
调整的方向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深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日益趋向现代服务业。我国加入WTO进入后过渡期,服务贸易承诺逐步兑现,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这对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外向度高的大城市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非常有利。二是深圳的经济实力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具备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和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市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特别是经过20几年的发展,深圳市已具备了工业发展良好的配套环境,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通讯设备、计算机为主要产品、与国际生产系统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以区域核心产业为主干的地方生产系统。
深圳毗邻港澳,有利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深圳市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方面已逐步完善,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为核心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新时期,深圳市必须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为抓手,强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的跨越。
实现深圳由初级的生产要素聚集地向高级生产要素聚集地转变,由加工基地向研发创新基地转变,特别要注重培养本地区的品牌企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用知识、技术、文化等无形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发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建设知识经济的深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完善各类科技公共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与政府四位一体的研究开发机制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两大战略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由生产型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
(作者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